普洱茶與藏傳佛教
普洱茶是雲南百姓的生活飲品,而藏傳佛教 七供養之一也是普洱茶,藏族人民的生活更離不開普洱茶,可見普洱茶與藏傳佛教 有著緊密相連的關系。
追溯历史,早在公元前2700年的夏朝,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便與内地发生了贸易往来。
從現有的出土文物茶具中證明,早在公元前700年的周朝,滇茶已傳入迪慶。到了唐代,雲南普洱茶大量行銷到茜藏。起于周朝,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茶馬古道,從雲南普洱茶主産區彙集普洱後,過南澗、麗江,橫穿迪慶梅裏雪山、裏塘、巴塘、芒康、察隅、昌都、甘丹寺、羊八井到拉薩,再從拉薩到日喀則、拉孜、昂仁、定日、聶拉木、曲水、浪卡子、帕裏、亞東進入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並到達西亞及非洲等地。
《蠻書》載:“大羊多從西羌,鐵橋接吐蕃界三千二千口將來博易。”普洱茶大量行銷茜藏,茶馬古道興盛。《滴露曼錄》載:“茶爲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是山林之葉,而關國家大經。”
唐貞觀八年,吐蕃進占迪慶,設神川都督,藏傳佛教 傳入迪慶藏區。噶舉派,是傳承金剛佛親口所授密咒教義的佛教徒,是藏傳佛教 四大教派之一,有兩大派、四大支、八小系。傳入雲南藏區的有噶瑪噶舉、帕竹噶舉(達隴巴、止貢巴)。噶瑪噶舉爲噶瑪·杜松欽巴(1110—1193)所創。杜松欽巴生于四川甘孜新龍縣,是噶舉派高僧達布拉傑弟子。1147年,他經迪慶到雞足山朝佛,大理國王及麗江木氏贈送普洱茶50多驮,與木氏建立了施主與福田关系。回康藏途中在迪庆传教修行,在白玛主普修行布道。
1253年,蒙哥汗的總兵革囊渡江滅大理國,繳獲大量財寶及普洱茶。1256年,蒙古大汗蒙哥賜噶瑪撥希一頂黑色僧帽、一顆金印和大量普洱茶,封其爲DBFW。自此,追認噶瑪噶舉派創始人杜松欽巴爲黑帽系第一世活佛,在藏傳佛教 史上創立了活佛轉世制度。
約在1615年前後,應木氏土司邀請,噶瑪噶舉派紅帽系第六世沙瑪爾巴活佛昂吾卻吉旺秋(1584—1635年)到雲南藏區指導刊刻“麗江版《甘珠爾》”,並參加了開光大典,木氏贈送100多馱普洱茶給沙瑪爾巴活佛,資助活佛維修白瑪主普祖師修行洞。
1649年,十世GMB黑帽系活佛却英多吉到达云南藏区,为木氏土司治下的1000多僧众授沙弥戒和比丘戒,木氏土司布施了大量普洱茶。1660年,噶瑪噶舉派所有主寺活佛GMB紅帽系七世、司徒活佛、帕木勺仲,則拉古傑、夏貢古傑等集中到了雲南藏區。木氏土司布施了大量的金銀和普洱茶。
自1256年一世GMB·杜松欽巴被蒙古大汗封爲DBFW、1330年一世GMB紅帽系沙瑪爾巴紮巴僧格被元順帝封爲大元國師以來,GMB在全藏具有崇高的威信,GMB黑紅帽兩系活佛帶頭飲普洱茶,創立GMB瑜珈茶道,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