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與西藏的關系|普洱茶文化
长期以来,普洱茶成爲思茅、西雙版納各族人民與內地各族人民密切聯系的經濟媒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普洱茶在與西藏人民的政治經濟聯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康藏地區自古以畜牧爲主,以牛乳制酥油爲主要食品之一。
《新唐书·吐蕃传》所说藏族饮用“羹酪”,就是酥油茶。用茶水熬酥油作爲食品.因爲茶葉有助消健胃,去脂解膩、散熱解渴的作用,所以茶爲藏胞不可缺少的飲料。
《明史·朵甘传》说,“其地皆肉食,倚茶爲命”。曆代由內地供藏胞茶葉,而藏族向內地輸送馬匹,即所謂“摘山之産,易廄之良”。普洱茶銷售藏族地區的年代很早,到明代已很發達。明末雲南各族人民堅持抗清鬥爭達十七年之久,以至對藏區供應的茶葉減少。清兵入滇後,藏胞即來交涉茶馬貿易。
順治十八年(1661)三月,“北勝(永勝)邊外達賴喇麻,幹部台吉以雲南平定,遣使鄧幾墨勒根赍方物求于北勝川互市茶馬。”就在這一年十月在北勝川開茶市以藏馬易普洱茶。
后来,丽江府改设流官且交道方便,茶市改設麗江。藏族商人每年自夏曆九月至次年春趕馬到麗江領“茶引”赴普洱販茶。從麗江經景東至思茅,馬幫結隊,絡繹于途,每年貿易額達五百萬斤之多。
同时汉族、白族、纳西族商人也从普洱贩茶供應藏族地區。“茶馬互市”不僅把西藏和雲南在經濟上緊密聯系起來,而且對于維護祖國統一也有很大作用。
明万历年间,王庭相作《严茶議》說:"茶之爲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給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賴于此。是則山林茶木之葉,而關國家政體之大,經君子,固不可不以爲重而議處之地也。"
自清代中后期以来,西藏对茶葉的需要主要由四川、雲南供給,主要在打箭爐中轉。因此入藏的茶叶,统称为 "边茶"。
由于普洱茶外形緊結,內質細嫩,味純回甘,香高耐泡,非常適合藏胞口味。藏胞長期飲用,形成對普洱茶的偏好。因此有“藏人非車佛茶不過瘾”之說。英國印度總督海士廷格派間諜藏活動,就曾運錫蘭茶到西藏,企圖取代普洱茶。因不合口味,藏胞拒絕購買。
1904年英国派兵侵入西藏,同时运入印度茶強迫藏民飲用,也遭到拒絕。爲適合藏民口味,就盜竊普洱茶茶種在大吉嶺種植,並在西裏古裏(Siliguri)秘密仿制佛海茶,無恥僞造佛海茶商標,運至噶倫堡混銷,但外表相似本質不同,藏胞還是沒有受騙。雲南茶葉主要是由民族資本的商號在思茅,佛海、易武等地設廠加工,並負責運銷。民國初年,思茅有茶號22家。
云南的茶商與廠家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各自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