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表演的內涵|茶道文化
、眼的動作、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相對于戲曲表演而言,茶藝表演動作很簡單,如何在舞台上通過簡單的道具和動作語言把茶藝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充分展示出來,對茶藝表演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僅就茶藝動作語言而言,國內外茶藝專家和茶藝師有不同見解,但也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規定:茶藝師上場及謝場時,要行半鞠躬禮,行禮時雙手可自然交叉身前或垂于身體兩側;茶藝表演開始時手的動作要逆時針劃圓,這是對客人的尊重;手臂運動要自然柔和,以曲線爲主,柔中有剛;臉部要面帶微笑,口唇自然微啓,視線要隨著雙手動作流動等。這些都還是一些粗淺“功夫”,距離茶藝表演的要求還很遠。單靠“蘭花指”“鳳凰三點頭”之類簡單動作語言顯然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欣賞趣味和要求,應該有創新、有變化、有突破,應該把茶藝表演提升到新層次、新品位。因此我個人以爲,今後的茶藝教學和培訓應把形體訓練加進來,而且要占據一定的份額,否則茶藝的動作美就無從談起。
三.茶藝的結構美
茶藝結構包括兩個概念:位置結構和動作結構。位置結構指舞台、茶器、茶藝師之間的關系和構成。由于茶藝表演最初給觀衆以視覺沖擊的就是位置結構,因此如何協調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使之更趨于合理,就成爲一個很重要的話題。相對于戲曲表演而言,茶藝表演是靜止的,占用的舞台空間也很有限,這就需要我們在舞台背景布置及燈光上下功夫。譬如在舞台布景上可以借鑒中國傳統繪畫中“高、遠、深”的透視法,以傳統山水畫或古典詩詞、茶經茶譜爲主題,強化茶藝表演的古典美。另外茶席的設計,茶幾、茶器、壁挂等、的擺放位置也很重要,除實用性外,也應該考慮其視覺美感和效果。
動作結構是指茶藝表演過程中動作間的關系和構成。由于茶藝表演過程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20分鍾左右,這就要求茶藝表演應該一氣呵成,不能有松散拖沓甚至冷場之感。結構緊湊並不意味著中間沒有停頓,和音樂一樣,一首傳統大曲的時間也只有十幾分鍾,但其中有強弱,有起伏,有停頓,有變化,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借鑒的。茶藝表演的強弱起伏可以由動作完成,而停頓和變化則要由動作結構來調整。譬如煎水時都有一個等待時間,如何巧妙利用這一時機給觀衆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至關重要。如同書法和繪畫,滿紙都是墨會使人感覺喘不過氣來,合理留白則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如果用繪畫語言中的“密不透風,疏能走馬”來指導我們的茶藝表演,我看很有意義。
四.茶藝的環境美
在談茶藝位置結構時已談到了茶藝表演的舞台背景布置,如果是在庭院或室內表演,則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在庭院表演時,四周的亭台水榭及山石林木最堪入茶,如果有一池春水或一曲回廊,則更能增加茶藝表演的神韻。所以江南園林最適宜于傳統茶藝表演,正猶如昆曲最初就是在江南園林裏幽幽傳唱一樣。這裏不需要任何人爲的布景,也不需要任何解說和配樂,甚至也不需要任何觀衆。四時景物變化就是最好的布景,風聲水聲鳥鳴聲就是最好的音樂和解說,亭台水榭及山石林木就是最好的觀衆。
如果在室內表演,諸如牆上字畫和壁挂的取擇、博古架上器物的陳設、花架上花盆及花品的選擇等,都是要認真考慮的因素。
五.茶藝的神韻美
談茶藝的神韻美离不开前面提到的四点,只要这四点都做到了,茶藝的神韻美差不多也就有了。当然,茶藝的神韻美和茶藝師的表演及茶藝程式的編排關系最爲密切。茶藝神韻是一個比較抽象和空靈的概念,但她又離不開具體的茶藝表演形式,是一種更加理性化和精神化的東西,也是認真咀嚼後的心得。
譬如繪畫,古人區分繪畫作品爲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其中神品、逸品最有神韻。再譬如詩歌,《滄浪詩話》區分詩歌爲九品,九品外還有神品,其中神品爲詩歌美之極致。
茶藝神韻也是如此。茶藝表演可以區分爲上品、下品和神品。舉凡那些沒有個性,沒有特點,東拚西湊的“混合型茶藝”都屬于下品;舉凡那些編排合理,有一定茶文化內涵的茶藝表演可歸爲上品;神品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個性、有特點、有一定的茶文化內涵,更要有一定的茶道精神在裏面,更要有一種神韻在其中,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爲茶藝表演之極致。如何使茶藝表演到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呢?我以爲除了上面談到的四個因素外,茶藝師的個人修養和氣質以及對茶的感悟尤其重要。茶藝表演到了一定境界时,所表演的形式甚至内容已經淡化了,重要的是表演者的个性表现——准确点说是人性的表现。如何处理好其间关系,如何把善良美好人性通过茶藝表演凸現出來,不僅是一個優秀茶藝师应该經常思考和实践的话题,也是我们评判茶藝表演有沒有神韻的標准。
茶藝神韻還和茶道精神有關,這一點在茶藝欣賞裏談。
六.如何欣賞茶藝
一套完美的茶藝不但应该包括一定的程式,更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茶道精神。而我們欣賞茶藝也应该由这三个方面入手。
茶藝程式虽然繁复,而且各具特色,但不外乎备器、煎水、赏茶、潔具、置茶、泡茶、奉茶、飲茶這幾個基本程式,關鍵是看其間的關系和構成。一套好的茶藝程式总是针对某一类茶葉精心設計的,程式安排總是以能最大限度體現該類茶葉品質爲基本出發點,而且始終都緊緊圍繞這一主題,通過茶藝表演,把茶品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相反,舉凡那些有違茶理茶性,不能體現茶品特點的茶藝程式都是不合理的,纵然表演者使出浑身解数,只能适得其反,因为先天不足是很难通过后天努力来滋养和弥补的。
茶藝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一套好的茶藝程式应该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茶席、茶器、茶品、服飾設計乃至解說詞、音樂配置等,都應該有曆史文化的影子,這樣才顯得厚重,才更具特色。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對茶藝的影响也是如此。文化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茶藝设计者应该认真总结和对待,使茶藝程式經得起推敲,經得起考验,最终登入文化藝术殿堂。
茶道精神是一個較爲嚴肅的話題,因爲中國人輕易不言“道”,但“道”又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茶道精神是茶藝表演的灵魂,是评判一套茶藝程式好坏的重要因素。一套好的茶藝程式应该包含茶道精神在里面,否则其藝术和文化内涵就无从谈起,也就没有“神韵”之说了。
目前我国茶藝表演仍然只停留在“藝”的层面上,能否在今后的一至两年内向“道”靠拢?我以为已經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要向“茶道”靠攏,就必須解決中國茶文化、茶藝、茶道三者之間的關系問題,這方面陳文華先生在《論當前茶藝表演中的一些问题》一文中已解说得相当透彻,读者可以参阅。另一个要解决的就是中国茶道精神問題。那麽什麽是中國茶道精神呢?目前明確提出的有很多,如台灣茶學家林馥泉先生最先提出“敬、雅、潔”三字;台灣茶藝协会提出“清、敬、怡、真”四字;范曾平先生提出“和、俭、静、洁”四字等。虽然有叫“茶藝精神”的,有叫“茶道四義”的,但都可歸屬茶道精神。
大陆方面,庄晚芳先生提出“廉、美、和、敬”四字;程启坤、姚国坤先生提出“理、敬、清、融”四字;陈香白先生提出“七义一心”说,认为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林治先生提出“和、敬、怡、真”四字;作者本人也提出“清、合、空、真”四字(見拙作《冷香齋煎茶日記》),並認爲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一個“真”字。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中國茶道的精神實質,至于是否需要統一,我個人以爲目前尚無此必要。中國和日本不同,日本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國,一方茶席,一罐抹茶,幾件茶器,一間小小的茶道室已然具足,“清、敬、和、寂”四字便可將島國茶道精神網羅無遺。而中國的情況則複雜的多,僅茶品就有一千多種,能表演的茶藝程式也不下数十种,而且各地在人文历史、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要用简单的几个字来囊括其茶道精神幾乎是不可能的。
茶葉是一種代表和平、環保、無公害、無汙染的綠色健康飲品,茶藝表演是传播茶文化的一条最直接、最富有生命力和藝术观赏性的最佳途径,我们要通过茶藝表演,在民众中提倡和推广科学健康的品茗方法,籍此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这不仅关乎我们的茶文化事業的得失成敗,也關系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因此,對于中國茶藝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我以为十分重要,应该成为今后茶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