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道的興起|茶道文化
台湾茶的外銷轉內銷:台灣茶道的直接動力
根據學者所掌握的資料,台灣最早找到茶園契約文書是乾隆晚期的。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盡管有清政府的禁令,還是有大批閩人來台,包括廣東潮汕人。
就茶而言,他們帶來的不僅是茶樹栽培和養殖技術,飲茶習俗也因此進來。台灣廟口或鄉村道路兩旁,迄今還能看到所謂的傳統“老人茶”,三四個老人,閑散一坐就是一下午,一壺茶、若幹杯子。不過台灣茶葉研究者何健生告訴本刊,多數潮汕人是流落台灣,所以他們只帶來半套工夫茶,無法把講究的潮汕四寶都帶入台灣,至少省略了風爐。
“整個台灣延續這半套工夫茶的喝茶方法很多年,包括日據時代。你看過《悲情城市》嗎?裏面的喝法都是如此。怕水灑出來,放壺的碗就用日常吃面用的碗,所以台灣原本的茶道是很簡陋的。”
晚清時期,台灣的英國商人約翰·杜德已經開始精制烏龍茶,不過台灣茶葉真正揚名國際是日據時代,茶葉傳習所等機構讓台灣茶生産逐漸走上正軌。1949年後,台灣茶基本上以外銷爲主,1973年前後,外銷達到最高數量。巧合的是,之後台灣茶葉銷售量逐年下滑,台灣茶人解致璋說,因爲當時台灣經濟起飛,工廠搶走了大量勞動力,使茶葉的生産成本增高,帶來了價格上升。另一方面,當時台灣經濟轉型成功,民衆開始注重生活品質,享受飲茶樂趣,台灣茶在1974年開始的10年內,形成了外銷轉內銷的巨大轉型,茶道發展有了推動力。
何健生回憶,最早時,台灣茶道還沒有外界力量的介入,是台灣茶葉界自身開始流行比賽制茶。1975年,以産凍頂烏龍著稱的南投縣鹿谷鄉參加全省第一屆優良茶比賽,第一名特等茶以每斤4200元成交,價格遠高于外銷茶。于是,比賽越辦越興旺,台灣各個茶山都開始以烘焙、産出色、香、味俱全的精致茶爲第一要素。
當時有茶農爲了檢測評委的水平,故意將一批比賽茶分開包裝,同批生産的茶葉用不同的人名去參賽。參賽的評委也很厲害,同樣的茶,兩個人名參賽,兩個都是同樣名次。後來還有人把同批茶分三個名字去參加比賽,也被評委發現,三者位于同樣名次。當時台灣的著名評審、前農業改良場場長吳振铎回憶,他是當時各産區的主要評委,他參加的評比,要求自己能喝出茶胚是不是下雨天采摘、日光萎凋的時間長短,包括是不是隔季茶等。評委們慢慢在比賽中樹立了權威,直接帶動了台灣茶道的發展,大家開始注重茶湯的本質。
烏龍茶品種繁多,也很細致:輕焙火的杉林溪高山烏龍、中焙火的阿裏山烏龍、炭焙的凍頂烏龍,各種香味的層次很不一樣,所以,在一家小茶館賣茶,都會有層次各異的烏龍茶。自然而然要求泡茶者以相應的技術手法展現出來。這也刺激了台灣以烏龍茶爲體系的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