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表演的內涵|茶道文化
化內涵,從茶席、茶器、茶品、服飾設計乃至解說詞、音樂配置等,都應該有曆史文化的影子,這樣才顯得厚重,才更具特色。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對茶藝的影響也是如此。文化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茶藝設計者應該認真總結和對待,使茶藝程式經得起推敲,經得起考驗,最終登入文化藝術殿堂。
茶道精神是一個較爲嚴肅的話題,因爲中國人輕易不言“道”,但“道”又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茶道精神是茶藝表演的靈魂,是評判一套茶藝程式好壞的重要因素。一套好的茶藝程式應該包含茶道精神在裏面,否則其藝術和文化內涵就無從談起,也就沒有“神韻”之說了。
目前我国茶藝表演仍然只停留在“藝”的層面上,能否在今後的一至兩年內向“道”靠攏?我以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要向“茶道”靠攏,就必須解決中國茶文化、茶藝、茶道三者之間的關系問題,這方面陳文華先生在《論當前茶藝表演中的一些問題》一文中已解說得相當透徹,讀者可以參閱。另一個要解決的就是中國茶道精神問題。那麽什麽是中國茶道精神呢?目前明確提出的有很多,如台灣茶學家林馥泉先生最先提出“敬、雅、潔”三字;台灣茶藝協會提出“清、敬、怡、真”四字;範曾平先生提出“和、儉、靜、潔”四字等。雖然有叫“茶藝精神”的,有叫“茶道四義”的,但都可歸屬茶道精神。
大陆方面,庄晚芳先生提出“廉、美、和、敬”四字;程启坤、姚国坤先生提出“理、敬、清、融”四字;陈香白先生提出“七义一心”说,认为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林治先生提出“和、敬、怡、真”四字;作者本人也提出“清、合、空、真”四字(見拙作《冷香齋煎茶日記》),並認爲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一個“真”字。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中國茶道的精神實質,至于是否需要統一,我個人以爲目前尚無此必要。中國和日本不同,日本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國,一方茶席,一罐抹茶,幾件茶器,一間小小的茶道室已然具足,“清、敬、和、寂”四字便可將島國茶道精神網羅無遺。而中國的情況則複雜的多,僅茶品就有一千多種,能表演的茶藝程式也不下數十種,而且各地在人文曆史、文化傳承、風俗習慣等方面均有較大差異,要用簡單的幾個字來囊括其茶道精神幾乎是不可能的。
茶葉是一種代表和平、環保、無公害、無汙染的綠色健康飲品,茶藝表演是傳播茶文化的一條最直接、最富有生命力和藝術觀賞性的最佳途徑,我們要通過茶藝表演,在民衆中提倡和推廣科學健康的品茗方法,籍此提高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這不僅關乎我們的茶文化事業的得失成敗,也關系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因此,對于中國茶藝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我以爲十分重要,應該成爲今後茶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