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茶葉種植管理技术|茶樹種植
有利于保護和改善茶區生態環境、維護茶園生態平衡、發揮茶樹良種的優良種性、便于茶園灌溉和機械化作業的地方建立茶園最爲理想;並與一般生産茶園、其它種植作物、居民生活區距離1公裏以上,與有排放有害物質的工廠、礦山等距離5公裏以上,一定要有隔離帶。
2.舊茶園的改造
舊茶園可能因管理部到位或環境等因素發生改變而不符合無公害茶葉的生産要求。對于環境被破壞而不符合無公害生産要求的茶園,要淘汰改值或退茶還林。而環境條件無變化的舊茶園,隨著茶樹樹齡的增長,茶樹可能出現過高、蓬面雞爪枝、幹枯枝、病蟲枝多等疾病,造成減産質量下降等問題,可以根據茶樹的再生能力對茶樹進行合理的樹冠改造,剪去病、弱、枯枝,重新培養蓬面。對于劣質低産的茶樹要進行改植,並盡量保證改值當年老樹茶葉的采摘,以減少損失。
3.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無公害茶生産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樹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觀念,積極穩妥地進行,切不可操之過急,一哄而上。要以重點改造、提高現有茶園爲主,新建茶園則應從基礎抓起,要適當增加投入,做到園、林、水、路綜合整改,突出改善生態環境、防止和避免交叉汙染,爲茶葉生産創造良好條件,逐步走上無公害化生産。
二、無公害茶園茶樹的種植
1.品種的選擇
因地制宜,茶樹品種盡量采用全國茶樹良種委員會審定通過的推廣品種,選擇的標准應是優質、高産、高抗和適應性。選用無毒健壯的種苗,優先采用無性繁殖。從外地引進種苗時,須經植檢部門檢疫認可後方能種植,以防止外地有而本地沒有的病蟲侵入本地。另外還可以考慮多品種間的搭配來解決一些矛盾和提高效益。
2.茶樹種植
根據地形、坡度等自然條件,規劃好道路、水池等附屬設施,劃分區塊,區塊大小一般以不超過10畝爲宜,茶行長度以不超過50m爲宜。合理密植,受到茶農廣泛接受的種植規格有兩種:一種是大行距爲1.5米×小行距0.33米×株距0.33米,雙行雙株種植方式;第二種大行距爲1.2米×小行距0.33米×株距0.15米的雙行單株種植方式,每畝用苗量均爲5350株左右。
种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深度在30cm-40cm。种植茶苗根頸離土表距離3cm左右,根系離底肥10cm以上。目前移栽茶苗多采用開溝或開穴種植法,種植時要把茶根系舒展開,蓋上細土,用手或用腳將土壓緊,使茶苗根系和濕土接觸良好。
种植后一定要淋足定根水,然后在根部四周撒上一层细土,有条件的可以铺草保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在种植后一个月内均要加强淋水,确保全苗壮苗。新种植茶園会有不同程度的缺蔸现象,要及时补植齐苗,做到补一蔸活一蔸,增施肥料,赶上早植茶樹。
3.防護林、遮蔭樹、綠肥的種植
園区周边防护林带树种,要求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株高大、抗风力强、生长快、与茶树无共同的病虫害及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杉木、松树、乌桕、苦楝、合欢、樟树、女贞、柏树、榆树等。園区内遮荫树和行道树应选择根系分布深,树冠宽大,叶片稀疏,病虫害少,冬季落叶的树种,如台湾相思、托叶楹、大叶合欢、泡桐、山苍籽、乌桕、银杏、杜仲等。间种绿肥:夏季可选种猪屎豆、田菁、绿豆等;冬季可选种紫云英、苕子、箭舌豌豆、蚕豆等。茶園梯壁坎边选种紫穗槐、铺地栏、无刺含羞草、木豆等绿肥。
三、無公害茶園的管理
1.無公害茶園修剪技术
茶樹修剪是塑造高産優質樹冠所必需的技術措施,利用茶樹的分枝習性,使茶樹向壯,矮、密、齊的方向發展,促進新梢伸育,平衡芽數芽重,使之增調,加速樹冠覆蓋度形成。茶樹修剪是對樹體的生理刺激,也是一種創傷,所以剪次不能過頻,應掌握周期和深度,因樹、因齡選擇剪法,交錯使用,以培育和維持高産優質樹冠。
茶樹在幼年期主要用定型修剪方法改變其自然生長狀態,建造分枝密集,幅度開闊的高産優質樹冠,要求修剪時作到:
各枝条平衡发展,避免高低参差;各枝条应粗壮短实;留下枝条位点好,避免形成树冠时空缺;对于顶端优势强、分枝稀疏的品种要压低主枝,扶助侧枝。茶樹在成年投産期的修剪主要有輕修剪、輕修平和深修剪。輕修剪目的是調節芽數、芽重、刺激樹冠而生産枝育芽能力;輕修平是程度很輕平整樹冠面的修剪,起調整發芽基礎作用;深修剪是主産枝衰老時重組生産枝層的措施。茶樹在衰老期的修剪是重修剪和台刈。重修剪是主枝和矮位分枝尚可利用的樹冠修剪方法;台刈是齊地剪平,是主枝已無利用價值的重組樹冠方法。
2.無公害茶園土壤的管理
土壤條件的優劣是茶樹質量的重要決定因素,也是茶樹的立地之本。常規種植的茶園,可在行间种植豆科绿肥或饲料作物,土壤深耕、锄草并以秸秆、草料、栏肥等有机物覆盖土表或深埋于土中,以改善土壤理化形状与土壤环境,培殖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活性。对土壤肥沃松软、无杂草、树冠覆盖率高的茶園,应实行减耕或免耕。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3.無公害茶園水分的管理
茶園水分管理应以保水为主,一般要求耕层土壤的相对含水量在75%-90%,保证茶樹能正常生育。茶園土壤进行铺草覆盖,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等,以减少水分蒸发,涵养水分。 建園时规划好水利设施,在干旱严重,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到70%以下时,茶園应及时引水灌溉。
4.無公害茶園施肥技术
無公害茶園施肥除了满足茶樹生長所需的養分外,還要講究施肥的經濟效益,更要遵循無公害茶樹營養管理的基本原則,達到節約高效、改土低殘、保證産品品質的無公害目標。堅持安全科學施肥,以施有機肥爲主,嚴控無機肥,營養元素平衡,保證生産的可持續性。基肥應開溝深施,采用有機農業系統生産的經l-6個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包括無汙染的各類餅肥、綠肥、作物殘體、泥炭、蒿稈、海草等類似物質以及經過堆制處理的食物和林業副産品。追肥:經高溫堆制及無害化處理的人糞、畜禽糞便等有機肥料,開溝施入茶園。
5.無公害茶園病虫害防治技术
無公害茶園病虫害的防治,应该从茶園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考虑,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结合茶樹的生産管理,首要采用農業、生物防治措施,安置殺蟲燈,及時采摘和修剪茶樹,適時鋤草與耕作,改變病蟲生長的適宜環境條件,減少因雜草、土壤發生聯系的病蟲爲害;茶季结束后及时清園,允许使用石硫合剂封園,以减少次年病虫的发生量,但不得在茶葉采收季節使用;不用或少用化學農藥,利用天敵和使用生物農藥(包括植物制劑和微生物農藥)防治茶樹病蟲害,必須使用時應選擇在茶叶生产上允许使用、低毒低残留、当秷@踩呐┮
6.建立生産檔案
茶園的所有生产活动都记录在档案中,要详细,包括除草、灌溉、施肥、喷药等,记录农药化肥施用的种类、时间、方法、用量等,建立化肥农药可追溯系统,以确保产品無公害的品质。
四、總結
2013我縣茶葉種植面積達到8.4萬畝,産量0.52萬噸,茶葉內外銷大約各占一半,但內銷無位,外銷無價。當務之急是抓好茶葉衛生質量問題,全面提高茶葉品質與檔次,確保消費者安全,及時掌握産銷動態,拓展市場,使大埔縣茶葉産業逐步走上標准化軌道,並穩步發展,這是我縣茶葉發展的唯一出路。
無公害茶葉種植管理技術
茶樹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