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茶葉種植管理技术|茶樹種植
有利于保護和改善茶區生態環境、維護茶園生態平衡、發揮茶樹良種的優良種性、便于茶園灌溉和機械化作業的地方建立茶園最爲理想;並與一般生産茶園、其它種植作物、居民生活區距離1公裏以上,與有排放有害物質的工廠、礦山等距離5公裏以上,一定要有隔離帶。
2.舊茶園的改造
舊茶園可能因管理部到位或環境等因素發生改變而不符合無公害茶葉的生産要求。對于環境被破壞而不符合無公害生産要求的茶園,要淘汰改值或退茶還林。而環境條件無變化的舊茶園,隨著茶樹樹齡的增長,茶樹可能出現過高、蓬面雞爪枝、幹枯枝、病蟲枝多等疾病,造成減産質量下降等問題,可以根據茶樹的再生能力對茶樹進行合理的樹冠改造,剪去病、弱、枯枝,重新培養蓬面。對于劣質低産的茶樹要進行改植,並盡量保證改值當年老樹茶葉的采摘,以減少損失。
3.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無公害茶生産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樹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觀念,積極穩妥地進行,切不可操之過急,一哄而上。要以重點改造、提高現有茶園爲主,新建茶園則應從基礎抓起,要適當增加投入,做到園、林、水、路綜合整改,突出改善生態環境、防止和避免交叉汙染,爲茶葉生産創造良好條件,逐步走上無公害化生産。
二、無公害茶園茶樹的種植
1.品種的選擇
因地制宜,茶樹品種盡量采用全國茶樹良種委員會審定通過的推廣品種,選擇的標准應是優質、高産、高抗和適應性。選用無毒健壯的種苗,優先采用無性繁殖。從外地引進種苗時,須經植檢部門檢疫認可後方能種植,以防止外地有而本地沒有的病蟲侵入本地。另外還可以考慮多品種間的搭配來解決一些矛盾和提高效益。
2.茶樹種植
根據地形、坡度等自然條件,規劃好道路、水池等附屬設施,劃分區塊,區塊大小一般以不超過10畝爲宜,茶行長度以不超過50m爲宜。合理密植,受到茶農廣泛接受的種植規格有兩種:一種是大行距爲1.5米×小行距0.33米×株距0.33米,雙行雙株種植方式;第二種大行距爲1.2米×小行距0.33米×株距0.15米的雙行單株種植方式,每畝用苗量均爲5350株左右。
种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深度在30cm-40cm。种植茶苗根頸離土表距離3cm左右,根系離底肥10cm以上。目前移栽茶苗多采用開溝或開穴種植法,種植時要把茶根系舒展開,蓋上細土,用手或用腳將土壓緊,使茶苗根系和濕土接觸良好。
种植后一定要淋足定根水,然后在根部四周撒上一层细土,有条件的可以铺草保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在种植后一个月内均要加强淋水,确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