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發酵工藝:做青和殺青
厚,吹風逐步減少。後期約2—3小時,以發酵爲主,注意紅邊適度,香型和葉態到要求。
走水:指萎凋後的茶青的水份從茶梗脈向葉片輸送的過程,青葉由柔軟無光澤轉化到葉挺泛暗光呈“還陽”狀態。
做青成熟的基本標准爲青葉呈湯匙狀綠底紅鑲邊,茶青梗皮表面呈失水皺折狀,香型爲低沈厚重的花果香,並即時進行下一道殺青工序。做青程序的結束標志爲進入高溫殺青。
(2)環境控制:
晴天、北風天的氣候利于做青。環境因素主要指室內溫度,濕度和空氣新鮮度等,這三種因素均會互相影響,需協調到適宜狀態。溫度範圍爲20—30度,以24—26度最適宜。相對濕度範圍爲75—90%,以80—85%爲最適宜。做青過程前期溫度和濕度要求較低,全過程要求逐步增高,後期需較高的溫濕度進,特別注意防止空氣“汙染”缺氧,室內升溫時濕度相應會降低,濕度過低不利于發酵,出現高溫時間過長,茶青不能發酵或發酵不足現象。室內碳火加溫易造成缺氧,注意適度通風。
(3)做青經驗:
葉片較厚和大葉品種,宜輕搖,走水期拉長,多停少動。靜置發酵期拉長。葉薄和小葉種需少停多動。搖青加重,到後期方需注意發酵到位。茶青較嫩時,做青前期走水期需加長,總曆時也更長,注意輕搖,多吹風。茶青較老時,做青總曆時縮短,注意防止香氣過早出現和做過頭。萎凋偏輕時,用綜合做青機做青可用加溫補充萎凋,並注意多吹多走水,重搖輕發酵,並延長做青時間,調整好溫濕度,需高溫低濕。否則易出現“返青”現象,即做青葉到後期時出現漲水,葉片和茶梗含水狀態均接近新鮮茶青狀,梗葉一折即碎,無花果香,爲做青失敗現象。溫度偏低時,應注意少吹風,提早開始保溫發酵。濕度偏大時有條件者可使用去溫機,並注意通風排濕,適度加溫......總之做青過程需時時觀察青葉變化,以看、嗅、摸綜合觀覺來判斷,表葉是否在正常地變化,一出現異常即需分析原因,並即時調整,使做青葉發揮出其最佳的品質勢態。
殺青的過程,殺青可不是拍影視劇裏的殺青了,武夷岩茶大紅袍做茶工序的流程才剛進入火攻焙火發酵的開始。
殺青又叫炒青,目的是利用高溫火力,破壞酶的活性,終止發酵,穩定做青中的品質和純化香氣。
炒青,顧名思義就是在炒竈上大火翻炒,翻炒四五十下後即取出揉撚,然後複倒入炒竈中再次翻炒,複炒火的溫度較之第一次要低一些,時間也短,翻炒僅翻轉幾下便拿出來複揉,複揉的時間也較之初揉的短,然後將茶抖開,即進入焙房進行初焙。
這就完成了武夷岩茶烘焙過程的第二階段。
武夷岩茶發酵工藝:做青和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