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邊茶|四川名茶
四川邊茶是漢族茶農創制的傳統名茶,産于四川省,屬黑茶類。
四川邊茶因銷路不同,分爲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南路邊茶,又稱南邊茶,依枝葉加工方法不同,有毛莊茶和做莊茶之分,成品經整理之後壓制成康磚和金尖兩個花色。西路邊茶,又稱西邊茶,西路邊茶的枝葉較南路邊茶更爲粗老,其成品茶有茯磚和方包兩個花色。
具有開胃消滯,生津止渴,祛脂減肥,補腎益壽等功效。
四川邊茶有1000多年曆史,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元朝時期稱爲西番茶、明朝時期稱爲烏茶,到现代四川邊茶又被稱爲“藏茶”。
主要品種
南路邊茶
南路邊茶是四川生産的、專銷藏族地區的一種緊壓茶,過去分爲毛尖、芽細、康磚、金玉、金倉六個花色,現簡化爲康磚、金尖兩個花色。
南路邊茶是四川邊茶的大宗産品,以較粗老的鮮枝葉所制的毛茶压造而成。南路邊茶鮮葉粗老並包含部分茶梗,須經過較複雜的制造過程才能使有效化學成分鉸充分的轉化,便于熬煮和飲用。
依鮮葉加工方法不同,可把毛茶分爲兩種:鮮葉采割下來,殺青後未經蒸揉而直接幹燥的,稱“毛莊茶”(亦叫“金玉茶”);鮮葉采割下來,殺青後還要經過較複雜的蒸揉及渥堆做色過程後,始行幹燥的,稱“做莊茶”。由于“毛莊茶”制法簡單,品質較差,在蒸壓前均要進行加工以利物質轉化,茶區推廣“做莊茶”而逐步淘汰“毛莊茶”。
西路邊茶
邊茶,系四川灌县、北川一带生产的邊销茶,用蔑包包裝,分爲茯磚和方包茶。灌縣所産的爲長方形包,稱方包茶;北川所産的爲圓形包,稱圓包茶。現圓包茶已停産,改按方包茶規格加工。方包茶是以築壓在方形篾包中而得名的一種較粗老的蒸壓茶,每包重35公斤。
西邊茶原料比南邊茶更爲粗老,以采割1-2年生枝條爲原料,是一種最粗老的茶葉。産區大都實行粗細兼采制度,一般在春茶采摘一次細茶之后,再采割邊茶。有的一年刈割一次邊茶,称为“单季刀”,邊茶産量高,質量也好,但細茶产量较低。有的两年采割一次邊茶.稱爲“雙季刀”,有利于粗細茶兼收,但邊茶质量较低。有的隔几年采割一次邊茶,稱爲“多季刀”,茶枝粗老,質量差,不能適應産銷要求,殺青後曬幹即可。
西路邊茶毛茶色澤枯黃,是壓制“茯磚”和“方包茶”的原料。
價值功能
四川邊茶屬黑茶,在其形成過程中有渥堆這一特殊工序,期間益生茵的代謝作用貫穿始終,使其具有了特殊的保健功效,具有開胃消滯,生津止渴,祛脂減肥,補腎益壽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