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村綠茶|湖北十大名茶
鄧村綠茶産于湖北省夷陵區鄧村鄉,是建國後鄧村鄉生産的綠茶的統稱,並收入《中國茶經》等名茶典籍。鄧村綠茶屬針形芽茶,品質優異,形美壯實,色潤綠亮,栗香持久,味濃鮮爽,深受消費者喜愛。其核心産地鄧村鄉,在2008年首屆中國名茶之鄉評比中,鄧村獲得中國名茶之乡称号。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鄧村綠茶實施地理標志産品保護。
曆史淵源
夷陵區是中國著名曆史茶葉産區。古夷陵,也曾稱峽州、陝州,既是縣名,亦爲郡(州)名。古時夷陵縣範圍包括今夷陵區、點軍區、西陵區、伍家崗區、猇亭區全部和枝江市、宜都市的部分區域。據記載,夷陵秦漢時期即進行茶葉生産,唐代進入鼎盛。楊晔《膳夫經手錄》記載:“自是碧澗茶、明月茶、峽中香山茶,皆出其下。”“夷陵近又有小江源茶(即小江園),雖所出至少,又勝于茱萸簝矣。”又說:“峽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長慶稍稍重之,亦顧渚之流也。”
夷陵有好茶也有好水。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說:“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蝦蟆口水,第四。”宋代祝穆《方輿勝覽·峽州》亦載:“蝦蟆碚在夷陵縣之南,凡出蜀者必酌水以瀹茗,陸羽第其品爲第四。”歐陽修這樣描述蝦蟆碚:“石溜吐陰崖,泉聲滿空谷。能邀弄泉客,系舸留岩腹。陰精分月窟,水味標《茶錄》。共約試春芽,槍旗幾時綠。”
蘇轼在《寄周安孺茶》長詩中,概述了茶的曆史、名茶、茶葉的采制、貯藏以及品嘗等方面的情況,同時提到蝦蟆碚泉水,“蟆碚頃曾嘗,瓶罂走僮仆。”把中冷、康王谷、蟆碚均擺在最宜沏茶的名泉系列。黃庭堅、陸遊、範成大等在路過此地時,也均留下有關詩文。
1170年10月8日,陸遊赴任夔州(治今四川奉節)通判途中,慕名來此泉取水煎茶,覺其味妙不可言,激起詩興,揮筆題《三遊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于岩壁上:“苔徑芒鞋滑不妨,潭邊聊得據胡床。岩空倒看峰巒影,磵遠中含藥草香。汲取滿瓶牛乳白,分流觸石佩聲長。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後人隨即摩刻,名小潭爲“陸遊泉”。
采制技術
采摘
峽州碧峰茶原料要求以1芽1-2葉爲主,芽葉長3厘米左右,不采對夾葉,紫芽葉,病蟲葉,雨水葉,露水葉,不帶鱗片、雨葉和單片葉,保證鮮葉的嫩度、勻度、鮮度、淨度。
攤青
鮮葉采回後,及時攤于竹簸箕內,厚約寸余,置于陰涼避風處,間斷翻動幾次,經4~6小時攤放,掌握失重4.5%~5.5%時付制。
殺青
将4~5千克攤青叶投入到转速24~28转/分,温度180~200°C的复干机中,高温殺青,先高后低,经6~8分钟,待叶色转暗绿,叶茎折而不断,总失重38%~40%时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