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井綠|江西名茶
雙井綠 産于江西省修水縣杭口鄉“十裏秀水”的雙井村。該村江邊有座石崖形成的釣魚台,台下有兩井,在一塊石崖上,镌刻著黃庭堅手書“雙井”兩字。茶園就坐落在釣魚台畔。這裏依山傍水,土質肥厚,溫暖濕潤,時有雲霧,茶樹芽葉肥壯,柔嫩多毫。
2014年,雙井綠 正式通過國家工商總局批准,成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發展曆史
雙井綠 爲修水縣恢複曆史名茶,曆史上該茶謂之雙井茶。因該茶起源于修水縣杭口鎮雙井村,茶取地名。迄今已有千余年曆史了。據史載,修水縣産茶始于唐盛于清,有1200多年曆史,是江南著名的茶區之一,是“甯紅”和“雙井綠 ”茶的原産地與主産區。清光緒31年(1905年),茶園面積達43萬畝,年出口茶葉30萬箱,茶葉收入占農業收入比重51.64%。至上世紀90年代,修水縣仍有茶園面積8萬畝,年産茶6萬擔,茶業財稅收入2000多萬元,占全縣財稅總收入的五分之一。
早在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將家鄉精制的“雙井綠 ”茶推賞于京師,一時名動京華,被歐陽修譽爲“草茶第一”。蘇東坡、歐陽修、司馬光、梅堯臣等文豪詩人贊美雙井茶的詩多達百余首。
縣志載,1958年修水茶廠特制的超級甯紅工夫茶和修水茶科所特制的雙井綠 茶向廬山會議獻禮,作爲會議的專用茶獲中央領導同志好評。同年,修水茶科所研制的高級甯紅“山谷紅”人選爲國務院招待外賓禮茶。
茶産業雖是修水縣的傳統産業,但也是在曲折中發展前進,20世紀末一度走入低靡,茶園面積由80年代的10萬畝銳減至不足2萬畝,企業經營艱難。2002年,修水成爲全國首批20個無公害茶生産示範基地達標縣後,縣委、縣政府抓住這一機遇,將茶葉列入農業産業化“1116”工程,作爲全縣農業四大支柱産業來抓,在上級領導的關心與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使一段時期處于低谷的茶業得到了恢複性快速發展。茶園面積迅速擴大,産量産值連年翻番,名牌知名,市場擴大,茶農增收,財稅增長。
制作工序
古代“雙井茶”屬蒸青散茶類,用蒸氣殺青,再烘幹、磨碎、煮飲。如今的“雙井綠 ”,分爲特級和一級兩個品級。特級以一芽一葉初展,芽葉長度爲2.5厘米左右的鮮葉制成;一級以一芽二葉初展的鮮葉制成。加工工藝分爲鮮葉攤放、殺青、揉撚、初烘、整形提毫、複烘六道工序。
鮮葉進廠後,薄攤2~5小時,然後用鐵鍋殺青,每鍋投入鮮葉0.15~0.2公斤,鍋溫爲120~150℃,炒至含水58~60%爲殺青適度。稍經揉撚後,即用烘籠進行初烘,烘溫約80℃,烘至三成幹,轉入鍋中整形提毫,待茶葉白毫顯露,再用烘籠在60~70℃下烘焙,烘至茶葉能手撚成末,茶香顯露,此時含水量約爲5~6%時,趁熱包封收藏。
品質特點
外形圓緊略曲,形如鳳爪,鋒苗潤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