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尋訪茶道|韓國茶道
來挪去,顯然沒有經常來這裏。鄭老師告訴我們,外衣只是表面東西,這種獻茶,其實磨煉的是心性,因爲需要比平時夠多的凝神和注意力。
看學生們先把熱水倒進一個瓷壺,再倒進茶水壺,比平日倒茶直接從瓶中取水多一道工序,顯然,這獻給佛的茶,不能輕松對待。最後倒在杯中的茶,只是在神壇上放一小會兒,歸根到底還是給人喝,我們需要三口喝完自己的杯中茶,每一口茶都有意義:第一口給神,第二口算是給泡茶者的感謝,第三口茶則是感謝自己,這杯茶一定是三口喝完,雖然韓國茶杯較中國茶杯大,但是因爲杯中綠茶很淡,所以喝完並不算難。第二杯,則可以隨意喝茶了,即使在佛前,喝茶也不需要安靜,鄭老師帶著學生和我一起討論茶的色、香,她們很好奇中國的綠茶那麽濃,我們怎麽喝得下去,我只能說,韓國的綠茶太淡薄,反而不是我們習慣的口感。我非常奇怪爲什麽茶樹到了韓國出來這種奇怪的茶湯,我們在地毯上坐著、交流著,在她們看來,現在是享受茶的時間,剛才在佛前敬茶的凝神狀態已經沒有了。
這種“茶談”,其實是韓國愛喝茶的人特別享受的時刻。“不需要安靜啊,無論是在茶室還是在佛殿裏,供茶之後就是輕松的時間,我們可以喝茶吃點心,邊喝邊談,寺廟的師傅們也是如此,這也是修行的一種方法。”這種輕松隨意式的“茶談”,完全與日本茶道迥異,也與中國的禅茶修行特別不同,以至于見到性坡老和尚,我第一個問題,就是問這個規矩的由來。
性坡老和尚雖然在韓國宗教界地位很高,可是從外表一點看不出來,就是個穿著僧衣的笑眯眯的老和尚,也能說中國話,因爲經常去中國,一對福建來的普通的中年夫婦也來拜訪,原來是性坡老和尚在中國認識的做漆活的師傅,爲感謝他們的照料,專門請他們來韓國玩的。
两人说性坡老和尚身体好,都80岁了可是走路极快,我才知道他的年纪,外表一点看不出来。
老和尚告诉我,韩国的茶道,最初確實在寺廟中最爲流行,新羅高麗時期,寺廟裏喝茶甚爲流行,形成了一定的規矩,並且普及到了民間;到了李朝開始,因爲要壓抑中國對朝鮮的影響,無論是佛教還是茶道,都受到了沖擊,民間開始廢棄了茶道,但是寺廟裏還留存了古老的飲茶方式,而且邊喝邊聊的習慣也一直沒有變化。“應該說話,喝茶是開心的事情,戒律越少,心情越愉快,開心才能悟道。”老和尚說話非常利落,他背後是自己整個一生對韓國和中國文化的領悟。“我十多歲出家,經曆了日據時代,也經曆了朝鮮戰爭,一直到現在,我個人是喜歡中國和韓國的文化的,日本文化裏有太多的武士道精神,這可能是他們在喝茶的時候禁止說話的理由,我們沒有這種文化。”
老和尚喝茶,用最普通的瓷壺,但是分茶的水汩頗爲特殊,表面看上去是瓷器,但是又有點像漆器,一半是釉,一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