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詩爲茶傳名|郭沫若茶詩
著名诗人郭沫若的故乡——四川乐山是个茶鄉,他小時候經常到他的家鄉沙灣鎮郊外的茶溪玩耍,那曲曲彎彎的茶溪,那青翠欲滴的茶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在11歲時寫了一首題爲《茶溪》的詩:“閑酌茶溪水,臨風誦我詩。”表達了他對家鄉的茶和茶溪的深厚感情。
在郭沫若負笈離鄉後,有機會品嘗到各地的香茗,對茶的情結更是有增無減。他在1942年創作的名劇《孔雀膽》中,就借人物之口細致地道出了沖泡武夷茶的流程和方法,由此不難看出他對武夷茶的喜愛和對沖泡武夷茶的熟悉程度。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郭沫若對茶的深厚感情。
1940年郭沫若與友人趙清閣一起遊覽重慶北部的缙雲山,他們在山中缙雲寺旁的茶棚小憩時,口占一首《缙雲山紀遊》,贈給好友趙清閣:
豪气千盅酒,
锦心一弹花。
缙云存古寺,
曾与共甘茶。
這首詩通過寫他們在缙雲山飲茶這件事,贊頌了他們間的深厚友誼。詩的首句是說趙清閣的爲人具有豪爽的氣概,詩的第二句中的“彈花”是指趙清閣當年主編的文藝刊物《彈花》,“錦心”是指趙清閣有個美好、善良的心態,通過這個刊物爲大衆做了很多好事。第三句是寫他們飲茶的地點,最後一句的“甘茶”是指缙雲山産的一種甜味山茶。
四川邛崃山的茶葉,葉片厚,香味醇,品質好。特別是在邛崃縣城內有一口井,用以沖泡這種邛崃茶更是香氣襲人,湯色碧綠清澈,滋味鮮爽甘醇。傳說西漢的司馬相如到臨邛(今四川省邛崃市),拜會同窗好友王吉時,認識了當地富豪卓王孫。卓王孫得知司馬相如多才多藝,就請司馬相如到他家小住幾日。卓王孫喜好琴瑟,請相如撫琴,相如彈奏了一曲《鳳求凰》。幽雅的琴聲被在家中寡居的卓王孫之女卓文君聽到,文君心潮彭湃,夜不成眠,仰慕相如才志,暗自約會,相如喜得知音。在一個夜闌人靜的時刻,他們私奔成都,結爲夫婦。幾年後他們重返臨邛,開了一個小酒館,以賣酒爲生。在閑暇之時,他們常以酒館門前的井水烹茶,味道極爲香醇,遂在本地流傳開來,大家爭相以此井水烹邛崃茶。後人爲紀念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汲井烹E茶的故事,就將此井定名爲“文君井”。由于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曾在這裏用“文君井”水烹邛崃茶,後人們就將邛崃綠茶稱作“文君嫩綠”,曆來爲文人雅士所稱道,宋代時還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