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是人生高境界|範增平
勢必要接受更殘酷的現實,根本之計,未若禅的境界,心靈獲得真正的甯靜,精神充實的滿足,飄浮在空中,高興得淚流滿面的解脫意境。與此同時,東方的文化思想再度受到重視,禅的風潮成爲西方社會的時尚,成爲學術上研究的顯學,成爲思想上探討的潮流。伴隨禅而來的茶藝也應運而生。
禅的心灵境界,落实到生活上,即是茶,亦即所謂的「茶禅一味」。尤其是抒解現代人緊張、煩悶、禁锢的心靈,喝茶到了禅的境界,即已達到「出神入化」,「與天合一」,達到空靈自在的世界。
1990年代,台湾做过《台湾人民饮茶習慣調查》。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喝茶人口的年齡群76.5%是25到35歲之間。可見對茶的品味,不只限于「老人茶」,更廣爲青年朋友所喜愛,這股流行的風尚,是不容忽視的。
就茶藝、茶道、茶會來說,其目的是以嚴格的約束,促使一個人的道德、思想,以高尚文雅的方式表現在行爲上,而一個舉止優雅,有內涵深度的現代文明人欣賞的美,是把自己投身在整個過程中,而非僅止于喝茶品茗而已。所以說:「喝茶的人,不會變壞。」茶藝的影響是如此大的,喜愛喝茶的人被要求成爲「茶人」,「茶人」是社會的君子。
于是,树立「茶人」的風範,弘揚「茶人」的精神,也成爲推動「茶禅一味」的目標之一。精神就是一種品格,指人的內心現象,包括思想、意志、情感等方面,當作「意識」的同義概念,在哲學領域裡,精神是相對于物質來說的,主要是指人的表現。
而所谓茶人的精神,就是「以和平、敬謹、清廉、寂靜爲立身處世的准則;保持柔嫩、純真的赤子之心;領悟先苦後甘的哲理;認識犧牲、寬容的茶精神。」如果以比較樸素的言語來說,就是領悟到「先苦後甘」、「先憂後樂」的道理,體認到「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真意,充分發揮了茶葉的特性,這就是「茶人的精神」。茶人的精神就是茶道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茶人教養的中心思想所在。而「教養」是代表自律、自制、有禮貌、守規矩,它是人的氣質與風骨,是人的行爲、態度。因此,評斷一個茶人,不能只聽他說的,更要看他所做的,看他的表現,看他是否合乎茶人的精神表現來論,具備了這些特有精神修爲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茶人。
一个人的教养,平时是比较不容易被察觉到的,所谓「教养如风」;但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仍然是有一把尺,如果一个人被别人说「没有教养」,那将是很汗颜羞愧的事,中国古人所说的「君子」,可以说就是有教养的人。
人类与动物的基本分野,就在于人类可以通过教养提昇品格,有所为,有所不为,看着同辈为非作歹而不同流合污,能拒绝诱惑,坚守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终身为此境界努力,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德国大学者Wilhelm von Humboldt说:「教养」是一个人的重要资产,是精神内涵的很高境界,值得每一个人倾毕生之力去追求。他又说:努力提升教养的结果便是个人品质的提升,个人品质的提升能让整个社会优质化。「教养」意指「个人内在精神的塑造与充实完好,具有广泛的知识、品味、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外在表现彬彬有礼,言行举止得体,内心良善」。
近年以来,社会风气上下交争利,有一味追求物慾享受的现象,腐败不法的情况层出不穷,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式微,学校单位又肩负沉重的「教育改革」重担,忽略教养的重要性,以致人际合作、互信的基础丧失,精神文明向下沉沦,动摇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础。在今天这个网路盛行、资讯爆炸、知识变革的数位时代,一个人能做什麽努力成为「有教养」的人,如何力挽狂澜,是全民应该面对的问题。
加强教养的品格教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在中、小学校推动以学习茶藝禮儀來促進品德教育,融品德教育于茶藝活動中,是具體而微的工作。茶藝的範疇很廣泛,包涵了茶藝的精神與文化、茶藝禮儀、沖泡茶的技術、茶葉的相關知識、茶園的觀光休閒、茶藝的哲學、茶藝空間設計、以及茶藝的相關藝術等,這些表達茶藝生動活潑的知識透過階段性的教育學習,有趣地融入于社會生活,在領悟其中的美妙之際,直達事物的核心,變成爲個人的教養,形成「探討茶藝知識,以善化人心;體驗茶藝生活,以淨化社會;研究茶藝美學,以美化人生;發揮茶藝精神,以文化世界。」品格教育不僅限于學校的責任,還應該包括家庭、社區等全社會共同努力。
在金融海啸来临之际,举世滔滔之时,人们最需要的是心灵安定,人文的反思,一个人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懂得「牺牲享受,享受牺牲」,也有明辨是非的大脑,禁得起诱惑的人,就是有教养的人。茶人必須是有教養的人,茶人也是社會的君子,君子是社會的典範人物,其所以是典範人物,就在于他有教養。真正的茶人必須是一個有教養的人,有教養是茶人應該有的生活風格,是茶人很重要的品格之一。我們期盼文化規範受到重視,茶藝有茶藝的規範,大家循著規範來做茶事,尊重倫理,按照道理,讓教養成爲茶人的品格,成爲社會多數人的目標,每一位茶人都是有教養的人,都是真正的茶人,實現「茶禅一味」的最具體表現,成爲人生的高境界。
人生的高境界可以下列几项来说明:
(一)以无为有:
喝茶的道具越簡單越好,徒爭飲茶器皿的昂貴與否,是不合喝茶藝術的原則的。
(二)以退为进:
生活在竞争强烈的时代,人人都想出人致胜,制敌机先,打得头破血流,却不懂得谦虚为怀,处处顺让的道理。宋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三)以小为大:
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脚踏实地,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办,安于本份来做,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就。
(四)以假当真
人生是一个真真假假的过程,何时应当以「假」为「真」,何时应当以「真」为「假」,须凭智慧方能灵活运用。
【注解】:
1、老人茶是1970年代末,茶藝發展起來之前,一些在樹下、廟前、河邊等地,時常有三、五朋友聚集一起喝茶,尤其是老人或已經退休的人員以小茶壺、小茶杯泡茶品飲;因爲,絕大多數是老人們,所以社會上就稱這些以小茶壺、小茶杯泡茶品飲爲「老人茶」。
2、《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系本草学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在此以前如诗经、山海经,虽亦有关于药物的记载,但都不是药学专书,但由于年代久远,《神农本草经》的作者及着作时期,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所称神农的名字,是后人的所假託。但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着,此已经是医学史界比较公认的结论。该书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地抄录增补而成。
本书共分三卷,载药三六五种(除去重複十八种,实数三四七种)按照药物功用,分成上、中、下三品,根据本书序例上所说:上品一二○为君,能补养、无毒,可以多服久服;中品一二○种,为臣,能治病补虚,无毒或有毒,斟酌使用;下品一二五种,为佐使,专主治病,能除寒热邪气破积聚,多毒,不可久服。其中所载药物,大部份切合实用,并记载病名一七○种,以及序例中关于用法、配伍、製剂、禁忌等的简要说明,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同时也奠定了我国药物的基础,后世医家,都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补充和发展。原着已于唐代初年失传,现今流传的辑本有多种,其中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本流行较广,森立之辑本考证较详。今有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複本。《神农本草经》与《神农本草》同一本书。
3、唐贞元二十一年(804年),日本派遣「入唐请益天台法华宗还学生」入唐,其中有一位日本佛教史上的着名人物,名叫最澄。最澄幼年出家,受戒之后,于临石城高雄寺讲天台教义。在此之前,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教义已传入日本,然却经典不全,致使思想不太系统,无法展开,最澄于国内讲天台教义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遂不畏艰辛,远渡重洋来到了中国。最澄和尚 (767-822),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师,据传,805年带回中国的茶籽,種植于比睿山麓,在日吉神社旁邊,之後成爲日本最古的茶園。
4、 «百丈清规» 的原文已经不存,以 «百丈清规» 为范本而写作的 «禅苑清规»是宋代崇宁二年 (1103年) 宗赜所写,此书第一卷就有「赴茶湯之約」說明禅茶禮節,第五卷和第六卷詳論了茶的「點煎法」,此爲宋以後禅宗寺院之普遍的茶禅生活之一例。
5、嬉皮(HIPPIES),指的是50年代末出现的一批年轻人,以行爲乖僻、着装怪异的生活习性来表现他们的个性,以此公然反抗当时的道德,藉以表现自我,排斥固有的社会习俗和惯例的人。到60年代末就出现了 HIPPY 即是今天我们所周知的“嬉皮”。
茶禅是人生高境界
範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