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師:禅堂中的茶道|禅茶一味
茶道是從中國禅文化中衍生出來的。這不僅因爲趙州禅師“吃茶去”的公案,而且從文獻中看,唐代禅門吃茶之風極其普遍,甚或叢林中吃茶也有一套極詳盡的儀規,這從宋代宗赜的《禅苑清規》中可見其仿佛。時至今日,古風不再,但禅宗叢林冬季打禅七時吃茶的儀規卻流傳了下來。
柏林禅寺的冬季禅七從1992年開始,堅持了十三年,到現在要一氣坐五七三十五天。其時,僧俗雲集,山門關閉,謝絕外緣。大家遵守止語的規定,從早至暮在禅堂中坐香、行香,與腿疼厮捱,與煩躁厮捱,與妄念厮捱,與昏沈厮捱。慢慢地,如嚼菜根,也能嚼出一點禅味來。
這期間,因爲整日拘束身心,極易上火起燥,靜坐中,間以喝茶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禅堂喝茶,動辄上百人,泡茶、分杯、倒茶,這些服務工作專門由一班人承擔,他們被稱爲“護七師父”。他們所用的茶具極其樸素簡單:泡茶用大銅壺,茶杯是粗磁的,杯壁極厚,失手落在地上也不易打碎,只會發出清脆的響聲,襯托禅堂的甯靜。裝茶杯的筐是橢圓形,提手也是圓形,模樣又淳樸又可愛,像山村裏走出來的小男孩。護七師父在一枝靜坐香開始以前已將茶葉泡入銅壺,爲了保溫,用厚棉毯裏好放到桶裏(最好是木桶)。及至開靜信號一響,他們敏捷地下座,到護七寮做准備。靜坐後是行禅,大家甩手極放松地在禅堂裏按圈子繞行,或快或慢,沒人說話,只有腳步聲和僧袍的沙沙聲。突然,“啪”!—這是站板,人們立刻站住不動。維那師喊一聲“兩邊挂腿坐”!大家遂在座位上垂腿端坐,兩手扶兩膝,目不斜視。人們才一坐定,護七師父們已矯健地走進禅堂,分兩組,前面一人發杯子,後面一人倒茶。一切都在無言中進行。
禅堂有許多別名。或稱爲“選佛場”,說的是凡夫們進去,他們中間會選出開悟的佛來;或稱爲“大冶洪爐”,這指我們把自己的身心扔進去,經受種種規矩的約束和師父的棒喝鍛煉,戰勝來自身心的種種障礙,最後脫胎換骨。進了禅堂,不能退卻,沒有商量,人人都要拿出十分的勇氣,在斷絕了諸多外緣之後,全力以赴,面對自己,料理自己。說到不能退卻,老師父們喜歡講一個也許是編造的公案來激勵年輕人的勇氣:話說禅堂止靜的鍾板一響,那就是軍令如山倒,任何人不能出去。那麽,有一個師父病在禅座上怎麽辦?不管他!死在禅座上呢?——拖下來塞在禅凳底下任他爛掉,大家繼續用功!想上廁所呢?——拉在褲裆裏吧!
——這情形真有點像置身戰場,而且是最激烈的“上甘嶺”的山頭,不過所面對的敵人不是別人,是自己,是自己的身心。
面對自己,談何容易!畢竟是凡人,身體會疲倦,心裏會煩悶,甚或意識深處之種種情結會浮現:恐懼,憂傷、欣喜……你都不能管它!
最難熬的是腿疼,其痛楚情狀千奇百怪。有師父道腿疼之難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