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的起源及演變|茶知識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瑞典科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命为Theasinensis, L.后又订为Came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
在植物分類系統中,茶树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目前,大量栽培應用的茶树的种名一般称为Camelliasinensis,也有人称为Thea sinensis,还有的称为Camellia theifera, 1950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澎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樹特性研究,確定茶树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 (L. )0. Kuntze),迄今未再更改。
而在我國古代文獻中,稱頌它爲“南方之嘉木”(見唐代陸羽《茶經》)。它一次種,多年收,是一種葉用常綠木本植物,野生,喬木型茶树高可达15-30米,基部干围达1. 5米以上,寿命可达数百年,以至上千年之久。目前,人们通常见到的是栽培茶樹,爲了多産芽葉和方便采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樹縱向生長,促使茶树横向扩展,所以,树高多在0. 8-1. 2米之间。茶樹經濟學年齡,一般爲50-60年。
茶樹起源問題雖然較難考證,但曆史上的一些痕迹和史料卻爲茶樹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證,使人們能從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逐漸取得了科學的結論和論證。
(1)最早的茶字
從古代和現代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來看,大都認爲中唐以前表示“茶”的是“茶”字,雖然,在那時己在個別場合,或見有茶字的字形,或讀有茶字的字音,但作爲一個完整的茶字,字形、字音和字義三者同時被確定下來,乃是中唐及以後的事茶字雖從中唐開始被普遍采用,但由于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加之地域遼闊,方言各異,因此,同樣一個茶字,发音亦有差异,如广州发音为" chà",福州发音为“ta "厦门、汕头等地发音为“tè”,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ái”、“zhou”或“chà"。至于兄弟民族,发音差别更大,如云南傣族发音为“La",贵州 苗族发音为“chǜ tā”,等等。由于茶葉最先是由中國輸出到世界各地的,所以,時軍今日,各國對茶的稱謂,大多是由中國人,特別是由中國茶葉輸出口地區人民對茶的稱謂直譯過去的,如日語的“chà”,印度語的“chā"都爲茶字原音。俄文的“yaǚ”,與我國北方對茶葉的發音相近似。英文的“tea”、法文的“thè”、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thea”,都是照我國廣東、福建沿海地區人民的發音轉譯的。此外,如奧利亞語、印地語、烏爾都語等的茶字的發音,也都是我國漢語茶字的音譯。大致說來,各國對茶的發音可以歸納爲兩種情況:茶葉由我國海路傳播去的西歐等國,茶的語音大多近似我國福建等沿海地區的“te”音和“ti”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