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書简介|茶文化知識
我國悠久的茶業曆史爲人類創造了茶業科學技術,也爲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曆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方志、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産技術的內容。
据唐代陆羽《茶經》所載,我國唐代以前已經出現了不少茶葉文獻。到了唐代陸羽《茶經》問世以後,茶業專著更不斷出現,直至近代,不下近200種。
其中唐代至清末,茶業書籍已發現的就有100余部,既有綜合類的如《茶經》、《茶譜》、《大觀茶論》等,內容涉及茶樹栽培、茶葉采制、茶葉審評、制茶工具等多方面;也有就茶事中一項或幾項內容進行專門論述的專著,如講述烹茶用水的《煎茶水記》,介紹制茶、飲茶器具的《茶具圖贊》等;還有一類是專門論述某一地區、某種名茶的曆史、生産情況和茶葉特色的地方性茶書,如《東溪試茶錄》,專門記述福建建安茶葉等。
現將茶書擇要介紹如下:
《茶經》唐·陸羽撰,成書于公元758年前後。內容分3卷10節。上卷3節:“一之源”,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征、茶葉品質與土壤環境的關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系,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二之具”談有關采制茶葉的用具。詳細介紹制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要求,提出了適時采茶的理論。敘述了制造餅茶的6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幹、穿成串、封裝,並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爲8個等級.中卷1節:“四之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敘述了28種烹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下卷6節:“五之煮”寫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制,著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飲”讲飲茶风俗,叙述飲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飲茶习俗,提出飲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敘述占今有關茶的故事、産地和藥效。記述了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曆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八之出”評各地所産茶之優劣。敘說唐代茶葉的産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産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每一茶區出産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九之略”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葉,隨采隨制,可簡化7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挂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