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斑蛾
茶葉斑蛾又稱茶斑蛾。國內分布于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自治區),國外分布于日本、印度、斯裏蘭卡。除爲害茶樹外,還爲害油茶。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56~66毫米。头、胸部黑色,带着蓝色光泽。腹部第一、二节蓝黑色,自第三节起背面黄色,腹面黑色。触角双栉状。翅蓝黑色,前翅有黄白色斑3块,基部一列连成宽带状;后翅有黄白斑2列,中部黄白色斑呈带状,甚宽。
卵橢圓形,初爲乳黃色,後變灰褐色。
幼蟲成長是體長20~30毫米,黃褐色,中部較兩端肥大,各體節滿布疣狀突起,上簇生短毛。中、後胸各有疣突5對,腹部第一至第八節各有3對,第九屆有2對,體背常有不定形褐色斑紋。
蛹黃褐色,繭長橢圓形,淡赭灰色,絲質,半壁貼于葉片中央,葉緣對折向上稍卷。
2、習性及規律 茶葉斑蛾在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一年發生2代,以幼蟲在茶樹樹幹基部或落葉下及土縫中越冬。次年開春後繼續上樹危害。越冬幼蟲在4月份開始化蛹,用在5月中旬開始羽化,第一代幼蟲在6月上中旬開始爲害茶葉,第二代幼蟲在浙江杭州8月下旬開始發生,在江西修水10月中旬開始出現。
蛹大多在早晨或黃昏羽化。成蟲飛翔能力強,晝夜均能活動,有趨光性。卵散産或成堆産于茶樹枝幹、葉片上。
初孵幼蟲常十至數十頭群集在葉背,2齡後逐漸分散,行動遲緩,稍受驚動及分泌出透明汁液(無毒),有的墜落地面。幼蟲大多在茶樹中、下部成老葉上取食,但晚間及清晨常爬至葉面活動。
茶葉斑蛾以幼蟲咀食茶樹成、老葉。低齡幼蟲取食下表皮及葉肉,留下上表皮,被害葉呈現不規則形的黃色枯斑。3齡後蠶食全葉,常留下葉柄,也有食至半葉及轉葉危害。大發生時可將茶樹食成光禿,影響茶葉産量及茶樹樹勢。
幼蟲老熟後,爬至茶樹中、下部老葉上吐絲時葉片略向正面卷曲,做成薄繭,化蛹其中。
各蟲態曆期,在江西修水,第一代卵期5~12天,平均7.7天;第二代4~13天,平均6.9天。第一代幼蟲期18~18天,平均22.5天;第二代(越冬)160~218天,平均182天。第一代蛹期12~31天,平均17.8天;第二代15~23天,平均20.1天。成蟲壽命2~9天,平均5.8天(第一代)和6.5天(第二代)。
影響茶葉斑蛾種群數量的關鍵因子是茶葉斑蛾顆粒體病毒。病毒常在5、6月間流行,對以至越冬後的沖量十分明顯,可導致全年發生量下降。
3、预测预报 用力期预测法来预测田间防治适期。可利用茶葉斑蛾成蟲的趨光性,在發蛾期點燈 誘集成蟲,每天記錄誘到的成蟲數,數量最多的這段時間即爲發蛾高峰期;或者從田間采集茶葉斑蛾蛹繭,室內觀察蛹的羽化進度,掌握蛹的羽化高峰期和盛末期,按下式計算田間防治適期。
防治適期=發蛾高峰期(蛹羽化高峰期)+成蟲産卵前期(1~2天)+卵曆期+5~7天
防治適期=蛹羽化盛末期+成蟲産卵前期+卵曆期
4、防治措施
(1)清園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