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害蟲生態調控的主要技術措施
進行茶園害蟲生態調控必須首先全面調查茶園的生態條件,包括氣象、土壤、植被、動物等的基本情況,系統了解當地氣候因素、土壤條件與茶樹生長發育的關系以及對害蟲發生的影響。一般來說,山區和半山區茶園自然條件較好,植被豐富,氣候適宜,素有“高山雲霧出好茶”之說。對于這樣的茶園要注意維持和保護生態平衡。對于自然條件較差的丘陵和平地茶園,要采取植樹造林、種植防風林、行道樹、遮蔭樹,增加茶園周圍的植被。部分茶園還應該退茶還林、調整作物布局,使茶園成爲較複雜的生態系統,從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增强自然调控能力。 二、保护茶園生物群落結構,維持茶園生態平衡
生態學原理提示,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是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從而推動生態系統不斷發展。生態系統的第一個因素都表現了功能和結構的依賴性,任何一個因素發生變化,都會引起其他因素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進行茶園害蟲的生態控制,必須全面調查茶園及周圍環境中各種生物的種類與數量,明確主要種群的動態及群落間的相互聯系。其中,尤其要掌握茶樹的生物學特性與害蟲發生的關系,茶園害蟲、天敵亞群落的特征及消長規律,茶園土壤微生物亞群落、茶園雜草亞群落與茶園害蟲發生的聯系等。生物群落結構一般可用豐富度、多樣性指數、均勻度、優勢度等指數來分析。生物群落還涉及其穩定性與生産力、與茶葉生産緊密相關。一般來說,茶園這種特殊生態環境裏,生物群落結構越複雜,其穩定性也越大。因此在設計生態控制措施時,應以維持茶园生态系平衡为目标。 三、坚持以农业技术为基础,加强茶園栽培管理措施
茶園栽培管理既是茶葉生産過程中的主要技術措施,又是害蟲防治的重要手段,它具有預防和長期控制害蟲的作用 ,在設計和應用上既要滿足茶葉生産的需要,又要充分發揮其對害蟲的調控作用 。 1、合理种植,避免大面积单一栽培
众所周知,大规模的单一栽培,无疑会使群落结构及物种单纯化,容易诱发特定害虫的猖獗,茶葉生産的實踐也說明了一點。凡是周圍植被豐富、生態環境複雜的茶園,蟲害流行和擴散的機率就大。如茶尺蠖、假眼小綠葉蟬等在大面積茶園中往往發生較多。因此,有機茶园最好向生态环境较复杂的山区和半山区发展,避免大面积单一种植,周围以保持较丰富的植被为宜。 2、重施基肥,适量追肥,配合使用叶面肥
秋冬季節,茶樹處于休眠狀態,茶園可進行翻耕施肥。基肥應以農家肥、漚肥、堆肥、枯餅等有機肥爲主,適當補充磷鉀肥。氮肥的施用量應根據茶园的产量予以确定,以补足因采叶而损耗的氮素量为标准,过多使用会造成氮素过量而有利吸汁性害虫的发生。 3、及时采摘,抑制芽叶害虫的发生
芽葉是茶葉采收的原料,營養物質高,害蟲發生也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