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家駒談:鐵餅神話
統加工圓茶的模具,原是石質的。加工時,布袋裏裝上茶葉,袋口打個結,置入木模或石模壓制。袋口打的結,正好在底部留個坑。技術革新的熱潮,一直在鼓勵改進模具,試圖用機器替代笨重的手工操作。50年代中,鐵制模具出現了,但只試驗,沒有正式生産。70年代初,開始用機壓模具生産餅茶,因未使用布袋,壓出的餅茶底部無坑,邊緣平直,與傳統的泥鳅邊大不相同,被稱爲“齊邊”七子餅茶。機壓同人壓完全是兩回事,緊結度比正常餅茶高了許多倍。機壓鐵餅難掰難陳化,入市後沒有受到消費者青睐,生産沒有繼續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了鐵餅的優點。這批前所未有的茶品,成了普洱 茶曆史上的一段奇聞逸事。同時,也有人出來編造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故事。
普洱 鐵餅的佳話成了普洱 茶文化的一部份,以至于網上有多名茶友囑我一定求證核實。我三進三出下關 茶廠。應我的要求,羅廠長走訪了退休老職工,原供銷科長及技術員李鴻基、馬俊堂等人,詳細了解下關 生産鐵餅的時間、過程及加工模具情況。經回憶和查實曆史資料,60年代前只有石頭模具生産的餅茶,沒有生産過鐵餅。70年代改進模具後只生産過一批。我從廠裏送來的十幾箱曆史樣品裏,找到了1972年的鐵餅。裝鐵餅樣品的紙袋上還有72年和機壓字樣。這款茶較特殊,內飛沒有壓進茶體,從外型、茶質、色澤、松緊和尺寸來看,正是香港新界茶博會展出的鐵餅。《普洱 茶》154頁上那圖茶,內飛壓進茶體,不要說不是50年代初期的産品,連72年那批獨一無二的鐵餅也不是。圓茶是出口産品,不知爲什麽會在書裏被立即運銷西藏和新疆。下關 茶廠志130頁,圓茶“注冊商標統一爲‘中茶牌’,開始是紅印中茶牌,就是中茶的‘茶’字是紅色的,到了50年代末改爲綠印。”鄧先生照片裏送給馮廠長的“鐵餅”是綠印,文字說明又是50年代初從勐海調原料來壓制的,前後矛盾。台灣另外一本書《普洱 茶譜》(發行人黃鍵亮)69頁也做了假。懸挂于各茶莊店鋪上的百年普洱 茶圖譜又多了一個赝品。生産“最普通下關 茶”的下關 茶廠,沾了六大茶山原料的光,壓制了空前絕後的茶品,殊不知香港茶客贊譽的鐵餅,原料來自瀾滄江兩岸的勐庫、博尚、鳳慶和景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