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普洱茶的佳侣良伴
2011年12月23日資訊:紫砂壺 與普洱 茶,是上蒼賜給宜興和雲南得天獨厚的禮物,紫砂壺 是普洱 茶的最佳茶具,普洱 茶是"蹲在"紫砂壺 裏最久的茶,二者同具收藏的屬性;二者又皆具越用(陳)越新(香)"老而彌堅"的共性;二者完美的結合,給茶人帶來無邊的享受;二者融爲一體時,便具備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說。
紫砂壺 與普洱 茶,一个是天然泥砂捏就,一个是野生叶芽捻成,在火與水的交流中,散发着大自然对人的恩泽。在时光的磨练中可以升华,可以涅盘,全凭你的造化…
中國茶文化渗透包括儒、释、道思想在内的中國文化的深厚传统,所以中國人饮茶不僅追求美的享受,還要以茶修煉自己的道德,求精神上的自節、自省、自律。因此真正會喝茶的人,都把賞壺作爲品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好茶需用好壺泡,茶壺一體才有滋味,當茶與壶相伴的时候,茶爲壺增色,壺爲茶添味。茶與壶的合用,不仅使人陶醉于文化艺术中而心旷神怡,更使人增添了休养生息的真实感受。
紫砂壺 是中國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紫砂壺 的産地在江蘇宜興,故又稱宜興紫砂壺 。
紫砂壺 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與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从此蔚成风气,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发展到今天,可谓巧夺天工,气绝寰宇。
紫砂泥是紅泥(朱砂泥)、紫泥、團山泥(本山綠泥呈米黃色)的總稱。這三種泥由於礦區、礦層分布的不同,燒成時溫度稍有交差變化,則色澤變化多端,耐人尋味,妙不可思。紫砂泥色豐富多彩。其中以朱、紫、米黃三色爲紫砂器的本色,而朱有濃淡,紫又有深淺,黃則富有變化;如果辨色命名,則有鐵青、天青、粟色、豬肝、黯肝、紫銅、海棠紅、珠砂紫、水碧、沈香、葵黃、冷金黃、梨皮、香灰、青灰、墨綠、銅綠、鼎黑、棕黑、榴皮、漆黑……諸色。紫砂壺 獨特的泥料,獨特的成型工藝,融和了造型、繪畫、詩文、書法、篆刻於一體,這些特點造就紫砂壺 成爲一種兼具實用和監賞雙重價值的飲茶器具-宜興紫砂器。
"玉不琢不成器,壺不養不出神",越是好紫砂壺 ,越能養出個名堂;越是名人名作,越容易養出精神。養壺的妙處在于不僅能使紫砂壺 顯現真、善、美的靈光寶相,而且能使養壺者增加修養,使精神升華,達到淡泊平和、超世脫俗的境界…
關於紫砂茶具的文獻記載始於北宋《宛陵集》,書中載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的描寫。南宋時紫砂陶就在國際上有了聲譽。到了元代紫砂陶的燒造工藝有一定的發展,並開始在紫砂壺 上镌刻銘文。在明代則有金沙寺僧和供春徒手制作紫砂陶茶具。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