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茶葉生産中的病虫防治对策
我國茶園面積遼闊,東起台灣,南至海南,西自西藏自治區米村,北到山東榮成,地跨熱帶、亞熱帶和暖溫帶,茶樹病蟲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茶樹害蟲超過400種,茶樹病害100種以上,雜草30種以上。這些病、蟲、雜草對茶葉生産構成一定的威脅。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技術的發展,保證了茶葉生産的優質豐産,但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無公害茶葉生産的發展,對病蟲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茶園病蟲區系變化及其原因
1.1 病虫区系变化特点 半个世纪来,我國茶樹病蟲的區系變化趨勢,呈現如下一些特點:
1)由体型大的害虫向体型小的害虫如蚜、螨、蚧、蓟马、叶蝉)方向演替;
2)由咀嚼式口器害虫向吸汁型害虫方向演替;
3)由发生代数少、繁殖率低的害虫向发生代数多、繁殖率高的害虫方向演替;
4)由栖集叶面、易于接触农药的害虫向栖息部位隐蔽如卷叶、潜叶、有蜡壳或介壳保护),不易接触农药的害虫方向演替。
1.2 区系演替的原因分析
1)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每种生物对其周围环境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但也具有某种程度的可塑性,因此,可以在新的地区定居和繁殖。如茶尺蠖由于其1.-2代卵盛孵期和茶芽的展開期有著明顯的同步現象,全年發生代數又多,因此該蟲除了是浙江省曆史上的重要害蟲外,目前已向江蘇、安徽、湖南等省蔓延,發生範圍逐漸擴大,這和該蟲對生態環境的強適應力有關。
2)栽培技术措施的变革。栽培措施的变革,使得病虫区系的栖息环境发生变化,因而导致病虫区系发生变化。如茶園向半山區、山區發展,使得小綠葉蟬、茶白星病等種群得以發展。氮肥的大量使用,改變了茶樹芽葉中的氨基酸組成,使得茶葉蚧、螨類和茶树叶病的发生数量有所上升。 20世纪60年代留叶采摘技术的推广,提供了茶细蛾的产卵场所,使得该虫在 70年代中期起在全国范围大量发生。90年代名优茶的發展,要求采摘嫩度更高,這樣使得産有大量假眼小綠葉蟬卵粒的嫩梢莖部仍留在樹上,因而加重了葉蟬的發生程度。
3)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的非选择性毒力作用,使得在农药使用时不仅杀死了害虫,同时也杀死了天敌昆虫,从而导致了某些害虫的猖獗发生。如我國茶園中于60年代中期出現的蚧類猖獗發生,即與50年代起有機氯農藥(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大量使用有關。同樣,60年代初起有機磷農藥的普遍使用,使得對有機磷農藥敏感的蚧類種群數量有所下降,但由于它們對螨類天敵具強殺傷力,面對害螨殺傷力較弱,尤其是對螨卵的活性很低,結果又引起了60年代末期起在全國範圍內茶叶害螨的猖獗发生。这是我國从20世纪50年代起2次明显的种群演替。
2 当前茶樹病蟲防治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新形勢下對茶樹病蟲防治的要求來看,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 若干茶樹主要病蟲種類尚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