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經典解析——從“357”到“津喬·三伍柒”
“357”緣起
普洱 茶有悠久的曆史文脈,它興于兩千年前“武侯遺種”,盛于清朝時期的皇族,再次複興于當代。回望曆史,“茶馬古道、七子餅、古樹、357克、大葉種……”值得我們關注、了解的“經典”比比皆是。
“357”,對于普洱 茶來說,是最爲常見而又散發著神秘氣息的特別符號。“357克每餅、7餅每筒”,這樣的分量、大小幾乎是當下市場對普洱 茶的標准認知——普洱 茶就是這樣的。但爲什麽是“七餅”?又爲什麽是“357克”?
“357”的曆史沿革
對于357的曆史,有“吉祥說”、“度量衡說”、“抽稅說”、“出口說”等等,看似都有據可依,但脈絡都不夠清晰。我們對所有資料集合,進行清晰的綜合梳理,總結出“357”形成的三個關鍵階段。
第一階段,茶馬市過稅“八抽一”,“七子餅”習慣形成。
“七”來源于“八”。七子餅茶原先是打唐代開始由邊境貿易而得來的,當時簡稱茶馬市,交易的時候七張餅捆紮好外加一張餅一共八張過數(八張的推斷符合古代對2的n次方數字的使用習慣,可以均分到1),另外那張分離的餅用來上稅。
這是關于七子餅捆紮的最早的傳說,由于市場“抽稅”,“八餅變七餅”,多余一餅稅幹脆分開包,“七子餅”概念誕生了。
第二階段,朝廷盛行,官方認證,奠定“七子”標准。
但曆史各個時期餅茶也不是一直盛行的的。明代主要爲團茶(明代謝肇淛《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
而圓茶在清代成了主流,爲了稅引的方便,《大清會典事例》規定了圓茶的包裝爲七圓一筒。
《大清會典事例》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雲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爲一筒,重四十九兩,征稅銀一分,每百斤給一引,應以茶三十二筒爲一引,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于十三年爲始,頒給茶引三千。”
這是官方首次將“七餅”定爲標准。此時,清政府雖然將每餅茶定爲七兩,但並不等于357克,那時度量衡標准與現在不一樣,換算每餅差不多250克。
前兩個階段,是普洱 茶“七子餅”地位確立的兩個重要節點:民間習慣、官方認證。
第三階段,“七子餅茶”僑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