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純幹倉的典故
純幹倉 這個名詞,並不是單一而生,它必然有相對應的名詞,那就是濕倉和幹倉 ,当然,純幹倉 在現今已經成爲市場的顯學,幾乎市場上所有的茶品,都以純幹倉 为标榜,其实純幹倉 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现在动不动很多人都说是純幹倉 的始祖或是拥护者,或者是早就知道純幹倉 的概念,夸夸其词却不知所以然,说不出純幹倉 概念産生的背景和時空環境,其實是有些吊詭的,它反映了市場的進化,也表現了市場的現實。
所谓的“仓”到底是什么意义?3年的7542也叫純幹倉 ,还是5年的银大益?是北京的純幹倉 ?还是广州的純幹倉 ?或者是现在有些人用新设备或者是新观念的仓库?我认为純幹倉 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它,我个人认为,純幹倉 就是保存准凍,从古董的观点来讲就是品相,年头越高的东西,品相越好就越难得,品相不好,在老东西的世界里是具有容忍性的,当然保存准凍好的东西更具有收藏价值,品相不好,价值自然打折扣,所以年头越老的东西,保存准凍越显重要,年头越老的普洱 茶,品相越好价格自然不菲,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純幹倉 的紅印比幹倉 的紅印和濕倉的紅印貴上許多的原因。
在早期的普洱 茶市场,是没有純幹倉 概念的,大概在1996年之后才有純幹倉 的産品問世,最主要由于當時的市場主要以幹倉 和濕倉的産品爲主,市場認爲老茶的轉化應以此爲標准,但這樣的觀念也是受到香港的影響,早期香港的老茶並不是在茶行出貨,主要來自于酒樓、茶經紀和許多聯名倉庫,多半是地下室,儲位好的叫幹倉 ,儲位差的叫濕倉,所以一種茶可能有两三种仓储准凍,我很久以前出过以百计的7542(小绿印)就有这种准凍,所以虽然是同一批茶,不同品相,不同价格,除非真的很差(如白蚁啃食),或是湿仓及不完整,否则货主并不同意分割出货,不过当时台湾的市场是一个口感多元的市场,基本上北青南熟的态式,所以不同的产品都可以各取所需,直到純幹倉 的印級茶出现,才打破市场的均衡,純幹倉 的茶品基本上以楼上仓库为主,也有许多藏家收藏的因素,所以在仓储环境上温度、湿度的条件较为理想,产生了有别于地下仓的口感,但在当时,这种口感对市场而言是全新而陌生的,我记得我刚销售純幹倉 印級茶的時候,很多人不能接受幾十年的普洱 茶居然會有苦澀感,口感比幹倉 30年的七子饼更具有苦涩感,所以很多人担心是假货而不敢买,为了销售及生活,純幹倉 这个名词便应运而生,最主要可以区别旧的口感,打开新的市场面向,对新投入市场的我们来说是不得不为的创举也是叛逆,我到现在还记得在当时我进了许多純幹倉 的黃印,由于實在太幹又沒有經過醒茶的阶段,口感完全没有老味,把客人吓坏了,在我不断说明之后,客人勉为其难的捧场了两件,但在晚上12点前,却又打电话来要求换货,要有老味的黄印,也就是一般仓储的黄印,所以当时的純幹倉 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无奈,但純幹倉 的陳年普洱 茶在口感的表現上,不論是強度、活性、茶气都令人惊艳,虽然短期不看好但终究会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所以純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