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普洱名稱名詞考證
“普蠻”之稱,實際指的都是布朗族人。所以,筆者認爲,“普”也是“濮”的民族稱謂同音異寫。
對此,筆者的論據、論證如下:一,曆史文獻中最早記載思(茅)普(洱)區有茶的是唐代樊綽《蠻書》,其卷七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合烹而飲之。”這裏未指出茶名,只說地界,“茶出銀生城界諸山”,當指産茶的哀牢山、無量山“銀生節度”所轄的縣,自當包括今普洱 (思茅)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蒙舍蠻”中亦有“濮蠻”,或許當時就叫“濮茶”,其用“椒姜桂合烹而飲”之法,至今還保留在佤族飲用的擂茶中。二,曆史上第一次提到“普茶”一詞是明代萬曆年間的謝肇淛所著《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瀾滄布朗族叫“蒸而成團”的圓形緊壓茶叫“臘廣”。請注意,謝公第一次提到的是“普茶”,沒有“洱”字,明代時就叫“普茶”。筆者認爲,它指的就是“濮茶”,可說是“濮兒茶”的簡稱,因是“濮兒”人種出來的茶,便簡稱“普(濮)茶”,全稱爲“濮兒(普洱 )茶”,所以“普”就是“濮”,“普茶”就是“濮茶”。這個觀點,筆者在2004年8月《雲南日報》考察組到思茅召開的座談會上談過,後被記者寫成《學者考辨“濮”與“普”》一文,刊登在《雲南日報》上。三,清嘉慶年間,檀萃在《滇海虞衡志》說:“普茶,名重于天下”,“普洱 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都只說“普茶”,而無“洱”字。此記載指出了銀生府的“普(濮)茶”,早在唐代南诏時期,已銷往西康、西藏等地“西蕃”地區了。四,清道光《普洱 府志》、光緒《普洱 府志》中敘述〈物産〉時,只曰“茶”一字,沒有“普洱 ”二字,因這是當地的府志,茶又是在普洱 本地所出的,自不必說地名,而直接記述一個“茶”字。故筆者認爲,“普(濮)茶”、“普洱 (濮兒)茶”是外地購茶者根據産地族群地名叫出來而傳揚聞名的。
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種植茶樹的民族
布朗人的先民即是古代濮人,他們應是最早種茶的民族。論據有八:一,雲南瀾滄邦崴過渡型千年古茶樹,最早是由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馴化、培育、栽種成功存活至今的,筆者已有論文在1993年4月“中國普洱 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交流並公開發表過。更有國家郵電部1997年4月發行的《茶》郵票第一枚《茶樹》即邦崴古茶樹爲證。二,曆史悠久的勐海縣南糯山800年栽培型大茶樹及其茶園,是距今55代人之前被稱爲“蒲滿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種下的。三,瀾滄景邁栽培型千年萬畝古茶林,是傣曆57年(公元695年)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種的,首領叭岩冷最先把野生茶稱爲“得責”,把栽培茶稱爲“臘”,爲傣族、基諾族所借用。據布朗人傳說,西雙版納的茶樹籽種還是從景邁帶過去的。四,勐臘縣易武慢撒茶山,是昔日普洱 六大茶山之一,據當地農民說,1949年以前,石屏人到此種茶已6代人,茶樹在石屏人來前就有了,是“本族人”(昔日漢族對當地布朗族的稱呼)栽下的。易武茶山的易武區老人說,這裏最早種植茶樹的是曼乃寨的布朗族,漢族稱他們爲“本人”,乾隆年間有大批石屏、臨安(建水)茶商到達易武經營茶葉貿易。五,《雲南各族古代史略》載:“布朗族和崩龍族(曆史上)統稱仆子族,善種木棉和茶樹。”瀾滄縣芒堆寨佤族布饒人種茶,昔日土司制度時,“傣族土司專門規定芒堆人上交的貢品就是棉花和茶葉。”六,明代萬曆年間李中立輯《本草原始》中載:“兒茶出南蕃,系細茶末入竹筒中,緊塞兩頭入汙泥溝中,日後取出,搗汁熬制而成。”請注意,這裏的茶名,省略了一個“普”(濮)字,而只稱“兒(耳)茶”。現在思普區的濮人後裔布朗族仍保留著古老的“酸茶”制作法,即把鮮茶蒸熟,放在陰涼處曬幹水汽後,裝入竹筒中壓緊封好,埋入土中,幾個月乃至幾年以後,將竹筒挖出,取出酸茶款待賓客。其制作法與明代記載何其相似,筆者曾在布朗族弄養寨親口嘗過這種出土的“酸茶”。七,與印度阿薩姆茶樹比較,經茶學專家作染色體茶樹核型科學試驗分析證實,布朗族先民濮人種育馴化的瀾滄邦崴大茶樹,是較雲南大葉種和阿薩姆種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樹,屬過渡類型的結論,以核型分析結果看是完全正確的。八,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張宏達教授1998年主編《中國植物志》時,改變了過去的觀點,在山茶科的分類文獻裏,把“印度阿薩姆茶改名爲中文名字,正式命名爲普洱 茶。”
以上論據,已經很清晰地證實了筆者的論點。筆者認爲,以往把小葉種稱爲中國茶的代表,而把印度阿薩姆茶稱爲大葉種的代表是因各種曲折原因所致,經曆了多年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之後,已由植物學界權威來改名,做到了“正本清源”,還了本來面目,現在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普洱 茶是大葉種的正宗代表,是中國茶的第一祖先茶代表。
筆者2004年春三次到西盟縣參與考察野茶樹,發現、調查、論證“西盟縣佛殿山野生大茶樹群落”,並參與了新聞發布會。西盟縣已發現野生茶樹群落5處,19平方公裏,28500畝,打樁編號的有10株10號,樹圍從1.3米至2.53米,樹高從6米至18米,樹幹直徑從0.54米至0.89米,樹幅直徑從4米至8.2米,生長海拔從2088米至2107米,茶葉專家認爲,從野生茶樹群落看,其親緣關系較栽培型茶樹接近,具有豐富的科學研究價值。這裏的野生茶樹資源很早以前就被本地佤族所利用。隋嘎老縣長說,野生茶佤語叫“緬”,栽培家茶佤語叫“臘”;“臘”是從“緬”來的,“緬”是和阿佤祖先在洪水泛濫的遠古時期一起來到西盟山的,那時大地被淹沒,只剩下竹子、茅草、“緬”(野生茶樹)、芭蕉和小紅米,會動的除人外,有水牛、大象、小靈雀。阿佤人的祖先靠吃芭蕉、竹子、“緬”(野茶)、小紅米活了下來,是“緬”救活了阿佤祖先的命,所以茶葉是阿佤人心中最聖潔的靈物,阿佤人用茶祭“司崗裏”祖先,用茶祭太陽神、月亮神,生娃娃道喜、老人去世、勞動幹活、腰酸頭痛、生瘡生病都要用茶、吃茶。佤族是古代濮人後裔,西盟佤族是最早認識野生茶樹和利用野生茶樹的民族,在该县一些地方,佤族、布朗族有“腊人”,即“茶人”之稱。
綜上所述,筆者認爲:“普洱 ”一詞實際上是一個佤語布朗族名稱,是一個種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個“普洱 茶文化區”特殊地域和出産茶葉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茶”。多年來,在全國茶界,小葉種專家占絕大多數,未能把大葉種普洱 茶列入“全國十大名茶”,是可以理解的,現在,全國植物學界權威已改寫“正名”,確立了大葉種“普洱 茶”在中國茶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應該把大葉種“普洱 茶”列入“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時候了。
- 黄桂枢 (作者单位:普洱 市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