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種植故事
普洱 府思茅廳是當時茶葉貿易的集散地,普洱 茶是清代雲南進貢朝廷的貢品,雍正年間以來,向皇帝進貢的普洱 茶就是由普洱 府思茅同知承辦的。
聞名中外的普洱 茶原産地和發祥地在今雲南省思茅地區和西雙版納州,普洱 茶及普洱 茶文化是中國茶及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以來至今,思茅地區舉辦了六屆中國普洱 茶葉節,三屆中國普洱 茶國際學術研討會,兩屆茶葉交易會,對思茅地區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弘揚普洱 茶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普洱 茶及普洱 茶文化對建設中國茶城———思茅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普洱 茶的種植曆史和原生曆史源遠流長。思茅地區瀾滄邦崴周圍發現的新石器已是3000多年前的濮人文化,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的“科學實驗”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清道光《普洱 府志》“六茶山遺器”載,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 府境內就已種茶,而最早在曆史文獻中記載普洱 茶種植的人,是唐代鹹通三年(公元862年)親自到過雲南南诏地的唐吏樊綽,他在其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銀生城即今思茅地區的景東縣城,景東城即是唐南诏時的銀生節度所在地,銀生節度轄今思茅地區和西雙版納州,曆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诏“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産茶葉。明代萬曆年間的學者謝肇氵制在其著《滇略》中,已提到“普茶”(即普洱 茶)這個詞,該書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
說明當時不論是當官的人還是一般百姓,都飲用普洱 茶,而制作已經“蒸而成團”了。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載:“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 所屬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此六茶山在普洱 府屬思茅廳界內。普洱 府思茅廳是當時茶葉貿易的集散地,普洱 茶是清代雲南進貢朝廷的貢品,雍正年間以來,向皇帝進貢的普洱 茶就是由普洱 府思茅同知承辦的。清宫生活习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说:“夏喝龙井,冬喝普洱 ,擁有普洱 茶是皇家地位的標志”,皇帝甚愛品飲雲南細嫩芽葉制的小而圓的普洱 茶,以延年益壽。清宮妙用普洱 茶,這在養生之道上爲後人提供了寶貴經驗。
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79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思茅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 茶的出口遠銷,普洱 茶馬古道隨之興旺。作爲文物遺迹的,今還有思茅三家村社坡腳寨茶馬古道、卡房高酒房茶馬古道、普洱 那柯裏茶馬古道、茶庵塘茶馬古道及景谷、鎮沅、景東、墨江茶馬古道、古驿站,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馬幫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