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密普洱茶的曆史
在茶組植物分類中,普洱 茶又是茶組植物的一個種名,是雲南分布最廣、栽培面積最大的茶組植物,是我國珍貴的茶樹種質資源材料之一。
産于雲南的普洱 茶,自唐宋以來,就是中國久享盛譽的傳統曆史名茶,從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焖普洱 茶助消化,到清王朝被作爲歲歲朝貢皇帝的貢茶;從20世紀70年代港、澳、台、韓國、日本掀起的普洱 茶熱,到目前在神州大地和很多國家開始普遍飲用,這一切都源自雲南普洱 茶獨具的魅力。
按茶葉以産地命名的方法,産于普洱 縣的各種茶,都可稱爲“普洱 茶”,但這種“普洱 茶”僅是普洱 縣産的各種茶的統稱。
普洱 縣是中國雲南省南部的一個民族自治縣,全稱雲南省普洱 哈尼族彜族自治縣。普洱 在西漢時屬益州哀牢地;東漢時屬永昌郡;唐南诏時期名步日睑;宋名步日部;元改元江路;明洪武十六年(1383)普洱 治地改名爲普耳;明、萬曆年間改稱爲普洱 ;清、雍正七年閏七月(1729),置普洱 府,直至民國二年普洱 府撤銷,曆時184年。民國二年起廢府設縣,並將甯洱縣改爲普洱 縣。民國六年複改名甯洱縣,直至1950年。1951年1月1日,甯洱縣更名爲普洱 縣,一直至今。普洱 茶名應是在明·洪武十六年(1383)有普洱 地名後而得名,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1799年,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卷十一記載:“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 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瑞,六曰慢撒,周八百裏,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這一記載,記述了普洱 茶産地和普洱 茶得名的情況。在茶組植物分類中,普洱 茶又是茶組植物的一個種名,是雲南分布最廣、栽培面積最大的茶組植物,是我國珍貴的茶樹種質資源材料之一。
西雙版納古老茶區勐臘縣海拔1900米的孔明山,現存高達9米的茶樹多株,相傳三國時代孔明南征明(公元225年)由士兵們撒籽成茶。直至今天,當地民族仍稱茶樹爲“孔明茶”,山爲“孔明山”,尊稱孔明爲“茶祖”。每年舊曆七月十六日孔明出生這天,當是民族有紀念孔明,以茶賞月,放“孔明燈”(一種紮成象皇帝帽子的燈),跳民族舞的“茶祖會”,以此紀念“茶王樹”。清道光年間《擅萃滇海虞衡志》雲:“茶山有茶王樹,本武候(孔明)遺種,至今夷民祀之”的記載。這些記載和保存下來的大茶樹說明,普洱 茶的栽培利用曆史約有1700年左右。
2003年3月1日实施的《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103—2003《普洱 茶》中,規範了普洱 茶的定義:“普洱 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外形色澤褐紅;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這裏包括四方面的內容:一是雲南省一定區域,即今思茅、版納、臨滄、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