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文化的“野蠻”情結
文/李洪濤
喝茶毫無疑問是人類的一種雅趣,和世界上大多數茶文化不同之處在于,雲南普洱 茶既是一種雅趣,更是一種野趣!
雲南是茶的故鄉,茶的物種起源和種植起源都在雲南。世界上所有的産茶地,只有雲南保有如此衆多的喬木型古茶樹,茶的起源本身,就給人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神秘的聯想!
雲南人種植茶葉的曆史,始于上古時期的濮人,那時雲南有書面記載的曆史很可能還沒有正式開始。隨著黃河上遊的氐羌民族南遷以及莊譑入滇,濮民族即開始了大規模遷往中南半島,成爲高棉民族。
顯而易見,雲南先民種植茶葉的曆史,始于原始時代後期。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作爲古代濮民族的後代、也作爲世界上最早種植茶葉的民族之一,雲南的佤族同胞直至1958年,才徹底告別了原始社會……。
而中原地區種植茶葉的曆史,始于中古初期的兩漢、普及于魏晉。當時中國的封建社會已逐步走進成熟;至于西方人飲茶,那已經是近古以後的事情了,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萌芽時期。
中原地區的茶文化始于魏晉南北朝,至唐代日臻成熟,出現了陸羽的《茶經》等茶文化的經典代表之作。
――陸羽的《茶經》作爲中國茶文化走向成熟的劃時代標志,它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魏晉南北朝士大夫文化中,崇尚清談的作風,再加上那個時代道家文化的巨大影像和佛教文化傳入,中原的茶文化自唐代以來,一直崇尚清茶一杯、禅茶一味,屬于淡香型口味。
至于中國的茶文化傳入日本與朝鮮,與當地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禅茶一味就變成了道茶一味(神道)、理茶一味;再然後又變成了茶道、茶理,茶文化進一步被人類宗教化,但日本、朝鮮的茶味依舊是淡香型的(或者說它們的茶道、茶理之類,已經代替了人類對于茶香的魅力)。
――與中原茶文化不同的是,唐代前後的雲南茶文化,深受邊地多元的民族文化影響,雲南人喝茶更注重其美味和實用性,雲南人吃茶或以瓦罐烘烤之(即我們今天的烤茶);或以牛油攪拌之(即今天的酥油茶);或“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顯而易見屬于濃香型口味,飲茶亦如飲酒。
――中原人人際交往頻繁,社會關系複雜,所以中原人飲茶喜靜,所謂禅茶一味,在悉心慢品中,體味屬于自己的生活與品格,即便以茶待客,也屬于小範圍的私密交往、或知音聚首、或淺談低唱。絕少有人大張旗鼓:“我今天請大家喝茶了”――寒硶!
――雲南山多,交通阻隔,嘗雞犬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雲南人絕少需要通過喝茶來體味孤獨和禅韻。所以雲南人喝茶喜鬧,一家人甚至幾家人聚在一個火塘邊,海闊天空,雲南方言曰“款白”。喝茶、款白成了雲南人重要的交際手段之一。
同樣是喝茶,雲南人和中原人有許多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