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曆史、演變及發展
斯泰寫入《戰爭與和平》。《瀾滄縣志》稱:“有景邁、勐本、芒埂、糯崗、芒景、翁居、翁窪、芒洪等茶園爲元代栽種”。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將普日改稱爲普耳,劃歸車裏軍民宣慰使司管轄。萬曆年間(1572~1620年),李時珍著藥典《本草綱目》中記有:“普洱 茶出雲南普洱 ”。明代編纂的《雲南通志》記有:“車裏之普洱 ,此處産茶”。兩書語若同出,一致將普洱 一詞和普洱 茶名固定,此後沿用不衰,至今無變。兩名固定時間,比清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普洱 府早109年以上。很明顯,普洱 一詞是由唐代的步日元代的普日明代萬曆的普耳演變而來,其他種種說法,應屬多釋之說。此時期的普洱 茶普遍受雲南各族人士喜愛,明朝方志學家謝肇淅著《滇略》中將此情況記爲:“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清朝(1644年~1911年),順治十六年(1619年),吳三桂平定雲南,將普洱 、思茅、普藤、茶山、猛養、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萬、上猛烏、下猛烏、整董編爲十三個版納,統歸元江府管轄。據《思茅縣志》載:“順治十八年(1621年),思茅年加工茶葉10萬擔,經普洱 過麗江銷往西藏茶葉三萬馱之多”。康熙三年(1664年),設元江府普洱 分府,移元江通判駐普洱 ,爲普洱 通判,管轄十三版納。雍正七年(1729年)設立普洱 府,爲流官制,辖六大茶山、橄榔坝及江内(澜沧江以东、北片)六版纳(即猛养、思茅、普滕、整董、猛乌、乌得),对江外各版纳(即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设车里宣慰司,爲土司管制,根据流官管土官原则,普洱 府對車裏宣慰司實行羁縻管理。同年在思茅設茶葉總店,將思茅城私商(指茶商)一律趕走,不得經營茶葉生意。雍正十年,普洱 鎮總兵官李宗應以巡邊到茶山搜括民財,普洱 知府佟世蔭又圖以“過山聚糧”再到茶山搜括,遭拒後辱打茶山千總刀興國,刀興國憤而發動茶山人民起義。在官軍六個月圍剿下,起義失敗,刀興國等人殘遭殺害。雍正十三年(1735年)設甯洱縣爲附廓縣。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普洱 府轄一縣三廳及車裏宣慰司。同年,清庭對普洱 府茶業情況作調查,對私商經營茶葉有改動,道光《普洱 府志.食貨》對此況追述爲:“普洱 茶名重天下,每年納茶六、七千馱(每馱120斤計,合72~84萬斤),入山作茶(指茶商及工匠)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爲了“杜絕釁端(鬧事),不許客人上山作茶”;又從收繳茶稅入手,准許私商辦“茶引”購茶,規定:“普洱 府年發茶引三千,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加其他稅費,合每引征稅一兩,年征收茶稅合三千余兩),行銷辦課,定額造冊題銷”。其後在府地設“茶局”專辦茶引發放、稅銀征收和貢茶的例銀發放、貢茶押運的監督機關。
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 茶由于品質優良,茶味醇于他茶。早在唐代已獲西藏人民喜愛,在明代中期大量進入北京受到京城各層人民喜愛。清代,阮福專著《普洱 茶記》稱爲:“普洱 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師尤重”。清代《新纂雲南通志》稱:“普洱 之名在華茶中占特殊位置,遠非安徽、閩、浙(茶)可比”。清代學者趙學敏著《本草拾遺》中提出普洱 茶的藥性及功能爲:“普洱 茶清香獨絕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溫味甘,解油膩、牛羊(肉)毒,下氣通泄”。《普洱 府志》記爲:“普洱 茶名重京師”。在大衆茶已普遍受歡迎基礎上,清庭將普洱 茶首次列爲“貢品,分芽茶、團茶兩種”。同期志學家張泓著《滇南新語》中記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兒之號。女兒茶亦芽茶之類,取于谷雨後,皆夷女采治貨銀以積妝資故名”。女兒茶在此時隨貢入京。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庭複將普洱 貢茶改爲:“團茶(內分5、3、1、0.4、0.14斤五種)、錫瓶裝蕊茶和芽茶、緞綿木匣裝茶膏”,称为八色貢茶。阮福著《貢茶案例》中记述采办情况为:“每年进貢之茶,列于布政司庫銀息項下,動支一千兩,由思茅廳領轉采辦,並購茶瓶、緞匣、木箱等,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同文記普洱 貢茶采摘情况为:“于二月(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者,谓之毛尖作貢,貢后方许民间贩(买运)茶。”《普洱 府志》記爲:“农历二月开始采茶,芽頭細嫩且多白毫(毛)者爲毛尖,農曆三~四月采摘爲小滿茶,六~七月采摘爲谷花茶”。
普洱 貢茶的采摘、加工、包裝,産品多種多樣,加工極爲認真精良,達到當時最高境界,故此深得皇宮喜愛,廣泛在士大夫階層流傳品嘗。據清代文豪曹雪芹著《紅樓夢》第61回寫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笑著說:該悶些普洱 茶喝。襲人、晴雯二人忙說:悶了一大缸子女兒茶,已經喝過兩碗了。”從此段記述中可以看出:諾大的賈府不是每個院都有普洱 茶,只有視爲掌上明珠的賈寶玉的怡紅院才有,用笑著說,分明是乞討,卻遭襲、晴二人忙說已喝過兩碗而婉言拒絕,可見普洱 茶之珍貴。再看全本書,提到喝茶處很多,但僅此回提到喝普洱 茶中的女兒茶,一可見普洱 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間的鼎盛名氣,二可見曹雪芹那除卻普洱 (茶)不是茶的獨鍾之心。我們今天唯能從巨著的精美描述中,去領會普洱 貢茶當時的風彩和聲望。從此,普洱 大衆茶爲獲利占有廣大茶市的基础上,又增一条貢茶獲取最高名聲的道路,前者取利,後才爲名,雙管齊下,普洱 茶名利雙收。普洱 茶沿貢至清宣统年间(1744年~1912年),据老舍问皇帝喝茶情況,傅儀答:“每年龍井、普洱 貢茶,我是照例要喝的”。證實普洱 貢茶沿貢至少168年。普洱 貢茶別于普洱 大衆茶,在供銷路線、包裝、種類和各類的品牌方面,均有突破發展,大大推進普洱 茶的發展。
普洱 茶主要來源地爲六大茶山。據清代方志學家檀萃著《滇海虞衡志》介紹爲:“普洱 所屬六大茶山,一日攸樂、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曼端、六日曼撒,周八百裏”。至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莽枝茶山中的莽枝、架布、習崆等茶樹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1957年雲南農科院專家蔣铨新定六大茶山爲:“曼撒、易武、曼磚、倚邦、革登、攸樂”。以今天的地域和地名看,除攸樂劃在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在勐臘縣內。該縣志記述其分布爲:一、曼撒茶山爲曼撒鄉的曼灑、曼臘、曼乃三村(行政村,下同)和相連的易武鄉的麻黑村區域內;二、易武茶山爲易武鄉的易武、易田、曼洛三村內;三、曼磚茶山爲象明鄉的曼莊、曼林兩村內;四、倚邦茶山爲象明鄉的倚邦、曼拱、河邊三村內;五、革登茶山爲象明鄉的安東、新發兩村內。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随貢茶和大衆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産茶增至十萬擔,運量隨之增大,路濘受阻,遂由茶商、士坤出錢,民衆出力,鋪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馬驿道,六年後建成,全長211公裏,寬1.13米,全爲青石板鋪成。道光三十年(185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兩次編寫《普洱 府志》,對清末普洱 茶的各況作了簡要記述,綜合其他資料情況,得知清末普洱 各地的茶業漸漸衰落:(1)、甯洱縣,至光緒年間,縣城有專辦“茶引”、茶税、监办貢茶的茶局一處;爲茶而來長駐甯洱建商會館有:秦晉、兩廣、四川、江西、兩湖及玉溪、建水、石屏、盱江、通河等會館十余處;有商號180余家,其中較大商號有“協太昌、同心昌、榮和昌”等20余家,這些商號多數經營並加工茶葉。甯洱加工的普洱 茶有毛尖、芽茶、小滿茶、緊團茶、改造茶、金跃G斓绕放疲庑蜖憟F餅、方磚、牛心和人頭團茶等。同治元年至四年(1862~1865年),遭受“白旗下壩”五年爭戰,城損商衰,茶市不興,各地茶商漸撤,茶園荒蕪。(2)、思茅廳內,設有茶叶总店,除专制“八色貢茶外”外,還加工各種緊團茶、園餅茶和毛尖茶。民間專業加工銷售茶叶的较大商号有“恒和园”、“裕泰丰”、“雷永丰”等10余家,生产园饼、方砖、緊團茶和雙喜牌茶。同治年間受“白旗下壩”戰爭之苦,茶業一度削弱。光緒23年(1897年)設思茅海關後,茶市又複活躍,私商恢複,較大商號有“鼎光恒”、“同仁利”、“裕泰豐”、“信仁和”、“廣益祥”等數家。各商設兩盤揉茶機加工茶葉,每機年加工4百至千斤茶葉,主要茶产品有园、方、團茶。(3)、六大茶山(即易武後名勐臘),清雍正二年(1724年),茶商和工匠大量湧入達“數十萬”之衆,事端不斷,一度被清庭“嚴禁客商入山作茶”。雍正十三年(1735年),實行“茶引”購茶,茶商複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種爲園餅茶,又稱爲“園寶茶”,因七餅爲一筒出售,又稱“七子餅茶”或“七子園”茶。茶山大量供思茅用茶外,當地生産的園寶茶經易武銷至緬甸、泰國、香港,再轉南洋及至歐、美洲進入國際茶葉市場。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法國占領老撾和越南並對中國邊境封鎖,使六大茶山茶業受挫。
民國二年(1923年),實行裁府留道,普洱 府撤銷。民國三年(1924年),將迤南道(駐普洱 )改爲普洱 道,轄甯洱、思茅、墨江、元江、新平、景東、鎮沅、景谷、瀾滄、緬甯10個縣及普思沿邊行政區(車裏)。民國八年(1919年)思茅縣城鼠疫、瘧疾漸猖,茶商漸撤,思茅茶業長期停頓。六大茶山改稱易武,因茶商轉入易武,故易武茶業一度又興旺,民國10年(1921年),易武行政區內茶商號增至38家,年加工茶葉6900擔,當年銷往西藏茶葉3000擔(次年最高增至6000擔),盛況延至民國26年(1937年),因法國重新封鎖老、越邊界,南下茶路堵塞,茶商關門,易武茶業走向蕭條。
民國十八年(1929年)後,除甯洱仍有藏族馬幫前來購團、餅茶外,景東的老蒼茶、壽眉茶,墨江的景星茶,景谷的陀茶和磚茶興起。其余各縣受思茅疫區阻擋,茶葉貿易大不如前。
1949年5月,在各縣地相繼獲得解放的基礎上,經中共滇桂黔邊區委員會批准,在甯洱縣城設立思普臨時人民行政委員會。1950年4月,奉雲南省人民政府令,改爲雲南省甯洱區人民行政專員公署,對原設縣調整後,轄甯洱、思茅、墨江、六順、景谷、鎮沅、景東、車裏、佛海、南峤、鎮越、江城、瀾滄、甯江、滄源15個縣。
五十年代,地委和行署對茶葉重視,提出“恢複老茶園,開展新茶園”的指示,各縣積極響應,1957年思茅地區10個縣發展茶園50075畝,産量達1349噸,比1949年的20607畝、産量350噸分別增1.43倍和2.85倍。1964年地委、行署號召“大搞茶園建設”,在思茅壩、曼歇壩、景東縣文井大街、瀾滄縣的惠民、勐濱開墾新式茶園。1985年,在思茅縣的倚象、普洱 縣板山、江城縣牛洛河、瀾滄縣惠民和富班,建成連片的上萬畝高標准集約型商品茶生産基地。1988年建成投産的思茅柏枝寺茶樹良種場,種植茶樹60個品種,其中大葉種茶種29個,至1989年已向保山、德宏、大理、楚雄、玉溪、紅河、文山、西雙版納、臨滄等地州和貴州省提供種苗,推廣國家鑒定爲優良茶樹品種有“雲抗10、14、43號”、瀾滄大葉綠芽茶和景谷大白茶五個大葉茶品種。1989年,全區茶園128835畝,産量1594噸,比1949年面積、産量分別增長5.32倍和3.55倍。
1993年4月9日~11日,中共思茅地委、行署在思茅辦首屆“中國普洱 茶葉節”,在普洱 設分會場。大會以隆重熱烈的氣氛,迎來了八方客商,達到以茶會友、展示普洱 茶的曆史雄姿和今天普洱 茶的發展情況,各茶商訂貿洽談之余,紛紛提出希望:祝願普洱 茶重振曆史雄風,在新時代大放異彩;讓原普洱 府即今天思茅地區特有的普洱 茶在新世紀中要爲人類保健、飲料強身卻病,防癌治癌方面,研制出多種多樣的産品;祝願大葉種茶樹在瀾滄江流域成爲當地新的致富之樹。
“普洱 茶”,以其集貿中心和原産地之一的普洱 命名,曆史産區分布于瀾滄江流域(今思茅地區及西雙版納州一帶),是衆多茶樹種類中最寶貴的種質資源之一。“普洱 茶”之精妙,在于它有“六奇”,即:産地自然條件奇、品類奇、品質奇、形狀奇、飲法奇、功效奇。千百年來,“普洱 茶”以其獨特的韻味享譽古今中外,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普洱 茶文化”。
“普洱 茶”,特指普洱 曆史轄區(即今思茅地區和西雙納州一帶)範圍內種植,在普洱 府駐地加工、銷售的在中國衆多茶類中獨樹一幟的、特定的系列茶品。以其質量優異、風味獨特而著稱,其品質特點是色澤烏潤、香氣馥郁、湯色明亮、滋味醇厚。
曆史上,“普洱 茶”最初有毛尖、芽茶、女兒茶之分,因其品质优异而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貢茶。阮福的《普洱 茶说》中写道:“二月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貢茶;采而蒸之揉爲茶餅,其葉少放而猶嫩者名芽茶;……女兒茶爲婦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圓茶也。”張泓的《滇南新語》也記載有“普茶珍品,則有毛尖、芽茶、女兒之号。”按照制作方法,“普洱 茶”分爲普洱 散茶、普洱 緊茶兩大類;按其品質,分爲普洱 綠茶、普洱 發酵茶兩大類;按照植物分類,“普洱 茶”有5類12目。
茶樹在普洱 ,四季都會發芽,四季都有茶采。人們因而用“霧鎖千樹茶,雲開萬壑蔥,香飄千萬裏,味酽一杯中”的詩句,贊美普洱 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普洱 茶”。清.《新纂雲南通志》稱:“普洱 之名在華茶中占特殊位置,遠非安徽、閩浙可比”;清.《本草拾遺》也記載:“普洱 茶清香獨絕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溫味甘,解油膩牛羊毒,下氣通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