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曆史、演變及發展
阮福專著《普洱 茶記》稱爲:“普洱 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師尤重”。清代《新纂雲南通志》稱:“普洱 之名在華茶中占特殊位置,遠非安徽、閩、浙(茶)可比”。清代學者趙學敏著《本草拾遺》中提出普洱 茶的藥性及功能爲:“普洱 茶清香獨絕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溫味甘,解油膩、牛羊(肉)毒,下氣通泄”。《普洱 府志》記爲:“普洱 茶名重京師”。在大衆茶已普遍受歡迎基礎上,清庭將普洱 茶首次列爲“貢品,分芽茶、團茶兩種”。同期志學家張泓著《滇南新語》中記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兒之號。女兒茶亦芽茶之類,取于谷雨後,皆夷女采治貨銀以積妝資故名”。女兒茶在此時隨貢入京。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庭複將普洱 貢茶改爲:“團茶(內分5、3、1、0.4、0.14斤五種)、錫瓶裝蕊茶和芽茶、緞綿木匣裝茶膏”,称为八色貢茶。阮福著《貢茶案例》中记述采办情况为:“每年进貢之茶,列于布政司庫銀息項下,動支一千兩,由思茅廳領轉采辦,並購茶瓶、緞匣、木箱等,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同文記普洱 貢茶采摘情况为:“于二月(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者,谓之毛尖作貢,貢后方许民间贩(买运)茶。”《普洱 府志》記爲:“农历二月开始采茶,芽頭細嫩且多白毫(毛)者爲毛尖,農曆三~四月采摘爲小滿茶,六~七月采摘爲谷花茶”。
普洱 貢茶的采摘、加工、包裝,産品多種多樣,加工極爲認真精良,達到當時最高境界,故此深得皇宮喜愛,廣泛在士大夫階層流傳品嘗。據清代文豪曹雪芹著《紅樓夢》第61回寫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笑著說:該悶些普洱 茶喝。襲人、晴雯二人忙說:悶了一大缸子女兒茶,已經喝過兩碗了。”從此段記述中可以看出:諾大的賈府不是每個院都有普洱 茶,只有視爲掌上明珠的賈寶玉的怡紅院才有,用笑著說,分明是乞討,卻遭襲、晴二人忙說已喝過兩碗而婉言拒絕,可見普洱 茶之珍貴。再看全本書,提到喝茶處很多,但僅此回提到喝普洱 茶中的女兒茶,一可見普洱 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間的鼎盛名氣,二可見曹雪芹那除卻普洱 (茶)不是茶的獨鍾之心。我們今天唯能從巨著的精美描述中,去領會普洱 貢茶當時的風彩和聲望。從此,普洱 大衆茶爲獲利占有廣大茶市的基础上,又增一条貢茶獲取最高名聲的道路,前者取利,後才爲名,雙管齊下,普洱 茶名利雙收。普洱 茶沿貢至清宣统年间(1744年~1912年),据老舍问皇帝喝茶情況,傅儀答:“每年龍井、普洱 貢茶,我是照例要喝的”。證實普洱 貢茶沿貢至少168年。普洱 貢茶別于普洱 大衆茶,在供銷路線、包裝、種類和各類的品牌方面,均有突破發展,大大推進普洱 茶的發展。
普洱 茶主要來源地爲六大茶山。據清代方志學家檀萃著《滇海虞衡志》介紹爲:“普洱 所屬六大茶山,一日攸樂、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