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曆史、演變及發展
晉朝、南北朝、隋朝三個時期(265年~617年),瀾滄江兩岸的人工種植茶漸多,據《勐臘縣志》載:“曼灑茶山茶樹齡在55代以上”推算,實爲此曆史時期種植的茶林。其後各山引種,擴種成數山的萬畝茶園,成爲後來的“六大茶山”。在當時,茶葉貿易是封建社會爲數不多的經濟項目之一,各王朝自然不會撒手茶山的占有,早在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政權不顧千裏之遙,于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設置爲“利潤城”,視茶林爲獲利潤之物,顯示了王朝的重視程度。
唐朝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權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路線點即後來的普洱 設置睑治,取名“步日睑”。“睑”爲南诏政權的基層行政單位,“步日”字義爲跟隨太陽起落而行或歇,詞意爲千裏馱茶途中隨太陽升落而行或休息的一個起止地點(步日詞源待考證)。當時步日睑的南方,即瀾滄江外有車裏土司管制,江內大片地方爲步日睑轄地,自然包括江內的利潤城及其六大茶山。步日睑歸銀生節度(駐景東)管轄。此時步日茶已傳至中原,再隨文成公主嫁松贊幹布而進入西藏。唐朝人樊綽著《蠻書》中記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所謂諸山,即後來的六大茶山。由于步日的茶葉品質上乘,解毒散寒,消食去膩等功用被藏族青睐,視其爲配置“酥油茶”的極佳配料,從此便越雪山、漂金沙江,過麗江、銀生城再至步日,以馬匹、乳制品、藥材、豆金交換步日的茶葉。這條從西藏過滇西再至步日的道路,人們稱爲“茶馬古道”,沿走至解放初期,隨公路出現而消失,至今,普洱 當地老人稱這條路線爲“後路”。南宋人李石著《續博物志》中記爲:“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時”。據清代《普洱 府志》記載:“年運吐蕃之茶達三萬擔”。此時期,爲馱運方便,茶商便將收購到的散茶再蒸而緊壓爲團茶,大者如人頭稱“人頭茶”,小者如牛心,稱“牛心茶”。緊團茶千裏之遙運西藏,途中經熱濕及至寒冷各地段,長日馱運中,團茶內茶多酚促氧化自然發酵,茶葉變黑色,味有陳香,別于其他茶葉,易辨易識,漸爲藏區喜愛,長期購賣。
宋代(960年~1279年),大理政權將南诏時期所設的步日睑改爲步日部,先屬威楚府,後劃歸蒙舍鎮管轄。此時宋朝與北方金朝連年征戰不止,急需戰馬,大理政權便在步日部設“茶馬市場”,以步日部茶葉換得西藏馬匹,再將馬匹北轉與宋朝,換取綿緞珠玩首飾。茶市擴大,促進步日各地茶葉種植加快。據《瀾滄縣志》稱:“班崴大茶樹爲北宋栽種”。
元代(1206年~1368年)蒙古鐵騎占領雲南,將宋代的步日改爲普日,在思茅一地設爲思麽,兩地各設“甸”治,于普日加設“普日思麽甸司”,轄兩甸及南方各地。甸司歸屬元江路節制。元代中期,普日生産的茶葉隨同以食肉、乳爲主食的蒙古人西上進入俄國,被俄國作家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