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曆史、演變及發展
六日曼撒,周八百裏”。至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莽枝茶山中的莽枝、架布、習崆等茶樹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1957年雲南農科院專家蔣铨新定六大茶山爲:“曼撒、易武、曼磚、倚邦、革登、攸樂”。以今天的地域和地名看,除攸樂劃在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在勐臘縣內。該縣志記述其分布爲:一、曼撒茶山爲曼撒鄉的曼灑、曼臘、曼乃三村(行政村,下同)和相連的易武鄉的麻黑村區域內;二、易武茶山爲易武鄉的易武、易田、曼洛三村內;三、曼磚茶山爲象明鄉的曼莊、曼林兩村內;四、倚邦茶山爲象明鄉的倚邦、曼拱、河邊三村內;五、革登茶山爲象明鄉的安東、新發兩村內。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隨貢茶和大衆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産茶增至十萬擔,運量隨之增大,路濘受阻,遂由茶商、士坤出錢,民衆出力,鋪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馬驿道,六年後建成,全長211公裏,寬1.13米,全爲青石板鋪成。道光三十年(185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兩次編寫《普洱 府志》,對清末普洱 茶的各況作了簡要記述,綜合其他資料情況,得知清末普洱 各地的茶業漸漸衰落:(1)、甯洱縣,至光緒年間,縣城有專辦“茶引”、茶稅、監辦貢茶的茶局一處;爲茶而來長駐甯洱建商會館有:秦晉、兩廣、四川、江西、兩湖及玉溪、建水、石屏、盱江、通河等會館十余處;有商號180余家,其中較大商號有“協太昌、同心昌、榮和昌”等20余家,這些商號多數經營並加工茶葉。甯洱加工的普洱 茶有毛尖、芽茶、小滿茶、緊團茶、改造茶、金跃G斓绕放疲庑蜖憟F餅、方磚、牛心和人頭團茶等。同治元年至四年(1862~1865年),遭受“白旗下壩”五年爭戰,城損商衰,茶市不興,各地茶商漸撤,茶園荒蕪。(2)、思茅廳內,設有茶葉總店,除專制“八色貢茶外”外,還加工各種緊團茶、園餅茶和毛尖茶。民間專業加工銷售茶叶的较大商号有“恒和园”、“裕泰丰”、“雷永丰”等10余家,生产园饼、方砖、緊團茶和雙喜牌茶。同治年間受“白旗下壩”戰爭之苦,茶業一度削弱。光緒23年(1897年)設思茅海關後,茶市又複活躍,私商恢複,較大商號有“鼎光恒”、“同仁利”、“裕泰豐”、“信仁和”、“廣益祥”等數家。各商設兩盤揉茶機加工茶葉,每機年加工4百至千斤茶葉,主要茶産品有園、方、團茶。(3)、六大茶山(即易武後名勐臘),清雍正二年(1724年),茶商和工匠大量湧入達“數十萬”之衆,事端不斷,一度被清庭“嚴禁客商入山作茶”。雍正十三年(1735年),實行“茶引”購茶,茶商複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種爲園餅茶,又稱爲“園寶茶”,因七餅爲一筒出售,又稱“七子餅茶”或“七子園”茶。茶山大量供思茅用茶外,當地生産的園寶茶經易武銷至緬甸、泰國、香港,再轉南洋及至歐、美洲進入國際茶葉市場。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法國占領老撾和越南並對中國邊境封鎖,使六大茶山茶業受挫。
民國二年(1923年),實行裁府留道,普洱 府撤銷。民國三年(1924年),將迤南道(駐普洱 )改爲普洱 道,轄甯洱、思茅、墨江、元江、新平、景東、鎮沅、景谷、瀾滄、緬甯10個縣及普思沿邊行政區(車裏)。民國八年(1919年)思茅縣城鼠疫、瘧疾漸猖,茶商漸撤,思茅茶業長期停頓。六大茶山改稱易武,因茶商轉入易武,故易武茶業一度又興旺,民國10年(1921年),易武行政區內茶商號增至38家,年加工茶葉6900擔,當年銷往西藏茶葉3000擔(次年最高增至6000擔),盛況延至民國26年(1937年),因法國重新封鎖老、越邊界,南下茶路堵塞,茶商關門,易武茶業走向蕭條。
民國十八年(1929年)後,除甯洱仍有藏族馬幫前來購團、餅茶外,景東的老蒼茶、壽眉茶,墨江的景星茶,景谷的陀茶和磚茶興起。其余各縣受思茅疫區阻擋,茶葉貿易大不如前。
1949年5月,在各縣地相繼獲得解放的基礎上,經中共滇桂黔邊區委員會批准,在甯洱縣城設立思普臨時人民行政委員會。1950年4月,奉雲南省人民政府令,改爲雲南省甯洱區人民行政專員公署,對原設縣調整後,轄甯洱、思茅、墨江、六順、景谷、鎮沅、景東、車裏、佛海、南峤、鎮越、江城、瀾滄、甯江、滄源15個縣。
五十年代,地委和行署對茶葉重視,提出“恢複老茶園,開展新茶園”的指示,各縣積極響應,1957年思茅地區10個縣發展茶園50075畝,産量達1349噸,比1949年的20607畝、産量350噸分別增1.43倍和2.85倍。1964年地委、行署號召“大搞茶園建設”,在思茅壩、曼歇壩、景東縣文井大街、瀾滄縣的惠民、勐濱開墾新式茶園。1985年,在思茅縣的倚象、普洱 縣板山、江城縣牛洛河、瀾滄縣惠民和富班,建成連片的上萬畝高標准集約型商品茶生産基地。1988年建成投産的思茅柏枝寺茶樹良種場,種植茶樹60個品種,其中大葉種茶種29個,至1989年已向保山、德宏、大理、楚雄、玉溪、紅河、文山、西雙版納、臨滄等地州和貴州省提供種苗,推廣國家鑒定爲優良茶樹品種有“雲抗10、14、43號”、瀾滄大葉綠芽茶和景谷大白茶五個大葉茶品種。1989年,全區茶園128835畝,産量1594噸,比1949年面積、産量分別增長5.32倍和3.55倍。
1993年4月9日~11日,中共思茅地委、行署在思茅辦首屆“中國普洱 茶葉節”,在普洱 設分會場。大會以隆重熱烈的氣氛,迎來了八方客商,達到以茶會友、展示普洱 茶的曆史雄姿和今天普洱 茶的發展情況,各茶商訂貿洽談之余,紛紛提出希望:祝願普洱 茶重振曆史雄風,在新時代大放異彩;讓原普洱 府即今天思茅地區特有的普洱 茶在新世紀中要爲人類保健、飲料強身卻病,防癌治癌方面,研制出多種多樣的産品;祝願大葉種茶樹在瀾滄江流域成爲當地新的致富之樹。
“普洱 茶”,以其集貿中心和原産地之一的普洱 命名,曆史産區分布于瀾滄江流域(今思茅地區及西雙版納州一帶),是衆多茶樹種類中最寶貴的種質資源之一。“普洱 茶”之精妙,在于它有“六奇”,即:産地自然條件奇、品類奇、品質奇、形狀奇、飲法奇、功效奇。千百年來,“普洱 茶”以其獨特的韻味享譽古今中外,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普洱 茶文化”。
“普洱 茶”,特指普洱 曆史轄區(即今思茅地區和西雙納州一帶)範圍內種植,在普洱 府駐地加工、銷售的在中國衆多茶類中獨樹一幟的、特定的系列茶品。以其質量優異、風味獨特而著稱,其品質特點是色澤烏潤、香氣馥郁、湯色明亮、滋味醇厚。
曆史上,“普洱 茶”最初有毛尖、芽茶、女兒茶之分,因其品質優異而成爲曆代封建王朝的貢茶。阮福的《普洱 茶說》中寫道:“二月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茶;采而蒸之揉爲茶餅,其葉少放而猶嫩者名芽茶;……女兒茶爲婦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圓茶也。”張泓的《滇南新語》也記載有“普茶珍品,則有毛尖、芽茶、女兒之号。”按照制作方法,“普洱 茶”分爲普洱 散茶、普洱 緊茶兩大類;按其品質,分爲普洱 綠茶、普洱 發酵茶兩大類;按照植物分類,“普洱 茶”有5類12目。
茶樹在普洱 ,四季都會發芽,四季都有茶采。人們因而用“霧鎖千樹茶,雲開萬壑蔥,香飄千萬裏,味酽一杯中”的詩句,贊美普洱 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普洱 茶”。清.《新纂雲南通志》稱:“普洱 之名在華茶中占特殊位置,遠非安徽、閩浙可比”;清.《本草拾遺》也記載:“普洱 茶清香獨絕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溫味甘,解油膩牛羊毒,下氣通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