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茶廠普洱大事記(1941-1999)
1941年(民國三十年)蒙藏委員會派任桑澤仁與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省茶司)商定,共同合資于大理下關 創辦康藏茶廠,也就是下關 茶廠的前身。主要加工緊茶、餅茶銷西藏地區,加工沱茶銷四川。至目前爲止,緊茶與沱茶仍然是下關 茶廠主要的特色産品。
·1942年加工的緊茶銷往西藏、四川,及雲南省當地少數民族地區,注冊商標爲“寶焰牌”。
·1949年停止生産。
·1952年中國茶葉公司所屬系統內統一使用“中茶牌”商標,從此各國營茶廠統一沿用“中茶牌”至今。
·1955年,下關 地區曆史悠久的私人制茶商號全部納入下關 茶廠。期間,與勐海茶廠相同更名多次,1959年又恢複爲雲南省下關 茶廠。
·1990年晉升爲國家二級企業,寶焰牌(緊茶、餅茶、方茶)注冊商標正式啓用,
·1992年松鶴牌沱茶注冊商標正式啓用。
·1994年由雲南省下關 茶廠、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重慶渝中茶葉公司、雲南省下關 茶業綜合經營公司、下關 茶廠職工持股會,共同發起組成“雲南下關 沱茶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下關 茶廠正式規範爲雲南下關 茶廠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斷代提示:
1952~1968:
·1951年緊茶統一規格,每個238g,每筒七個,每擔30筒。
·1952年中國茶葉公司所屬系統內公司統一使用“中茶牌”。下關 茶廠開始生産七子餅茶。進入60年代因原料調撥計畫和加工産品的分工,下關 茶廠以沱茶與緊茶爲主要産品,圓茶只少量生産,多數計劃交由勐海茶廠。
·1953年茶廠通過試驗,將餅茶揉制由布袋揉成圓型後,再用十八公斤重的鉛餅加壓的方法,改用鋁甑直接蒸壓的方法。
·1955年經省公司批准,緊茶規格由心髒型改爲磚型,先生産10噸到麗江等地試銷並征求消費者意見。同年,省公司通知茶廠對出口緊茶進行人工後發酵試驗。下關 茶廠七子餅茶形狀由凹型底改爲平底。
·1956年按股合並私營茶莊或茶業公司于國營企業,從此結束私商經營茶業的曆史。
·1958年試驗成功高溫快速人工後發酵,達到縮短發酵周期、降低成本的效果。
·1962年開始生産125g沱茶。
·1963年邊銷緊茶內包裝改用牛皮紙袋、麻繩捆渣,改變長期以糯葉包裝。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影響,緊茶寶焰牌改爲團結牌;而心髒型不利于機械加工、包裝,遂停止生産。
·1967年開始生産磚型緊茶,配料與加工工藝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