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茶的曆史與文化|普洱茶曆史文化
景谷是雲南普洱市的一個傣族彜族自治縣,曆史上是普洱茶主要産區之一。在茶葉的始祖、種植、加工、經貿、商道、茶莊、企業、標樣、品牌等方面都有著深厚的曆史底蘊和文化底蘊,值得挖掘弘揚。
一、茶葉始祖發現在景谷
木蘭是被子植物的代表,茶樹起源于第三紀寬葉木蘭,這已被學術界所公認。著名的景谷寬葉木蘭(新種)化石,1978年正式由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描述發表,就發現于普洱市景谷盆地芒線。景谷寬葉木蘭(新種)化石,時代定爲漸新世,是第三紀晚漸新世植物群遺迹,距今約3540萬年,是以寬葉木蘭(新種)爲主體的植物盆地芒線群化石,在地質古生物學上被稱爲“景谷植物群”,僅見于景谷盆地,也是我國少見的漸新世植物群。
繼後,雲南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所又在景谷芒線重測了該剖面,並于1982年命名爲“三號溝組”。地層厚度大于1592米,時代修改爲早中新世。據地質古生物學家調查考證後認爲:我國木蘭化石只有兩個種,一是寬葉木蘭(新種),只産于雲南景谷,其時代爲第三紀晚漸新世;二是中華木蘭,産于雲南的七個縣。其中就有普洱市的三個縣:景谷、景東、瀾滄。
中華木蘭較寬葉木蘭晚,時代爲晚第三紀中新世,距今約2500萬年。由于景谷芒線埋藏最早的寬葉木蘭化石的出土,爲引證茶樹的最原始産地在滇西南地區增添了古植物依據。地質古生物專家論證,茶樹即是由寬葉木蘭經中華木蘭演化的結果。景谷是茶樹發源的一個中心地帶。
二、景谷茶葉的生長種植
景谷有野生大茶樹,栽培型大茶樹、古茶區。有關史料記載和調查證實,令正興鎮黃草壩村幹壩子山嶺的大尖山、困莊大地、大水缸3處,有野生茶林2000畝,其間有許多數百年的大茶樹,困莊大地有一株樹高20米,基部幹徑88N米,幅寬165米、樹齡約400多年。鳳山鄉順南光山的2300~2500米高的山上,有野生茶樹1000畝,與鎮沅田壩野生茶樹接壤。景谷鄉文山村大黑石岩山,有大黑龍潭野生茶林1000畝,茶樹幹徑在30厘米以上,山下兩側爲景谷、鳳山的茶葉産地。景谷鄉文東村大中山,有野生茶林500畝,益智鄉大田村大綠山,有野生茶林500畝,可以說這些與茶樹起源地帶是密切相關的。
景谷的栽培茶曆史也是悠久的,正興鎮黃草壩董、楊二姓家就栽種有“南宋茶”。先爲自種自食,以後漸爲商品出售,至今已傳九代人了。景谷民樂鄉有百年以上的大村秧塔大白茶,有鍾山鄉勐麻、龍墉的太葉種茶山,有景谷鄉苦竹山、馬鹿山茶山。
民國時期,景谷街年銷茶100噸,民國26年(1937)銷售茶葉5500噸。景谷茶區以江河爲中心的生産區域,在小黑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