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7581普洱茶重生
2006年夏天,早已是風生水起的雲南普洱 江湖又一次吸引了衆多人的眼球,仿佛只是一夜之間,消息就在普洱 經銷商和資深玩家中間傳開了:曾經給幾代雲南普洱 茶愛好者留下過美好回憶的昆明茶廠“7581”250克熟磚在市場上又可以見到了,只不過這次在“7581”前面加上了四個字:佤山映象;但“7581”的傳統外形和傳統口感--芽毫顯露,條索清晰,磚形端正,內質醇厚甘甜、湯色紅濃透亮--則沒有任何改變。難怪昆明茶廠茶品的多年追隨者蜂擁而至,一位喝了將近二十年昆明茶廠“7581”的昆明工商局杨先生的话颇有代表性:“终于又喝到这种味道啦!”“佤山映象7581”甫一问世就好评如潮,市场也以销量的增长印证着它独特而良好的品质,外地的经销商也纷纷上门要求做区域独家代理,其生产者与昆明茶廠的历史渊源也被人津津乐道;一时间,“佤山映象7581”名动普洱 茶界。
一款茶品,爲什麽會讓那麽多人動容,翻騰起如此波瀾?
必須走進煙波浩淼的雲南普洱 茶曆史,打開記憶之門,在歲月的變遷中來細說一段五味俱全的人間故事。昆明市書林街石橋鋪一號--如今知道這個名字的人恐怕已經不會很多,更多的人所看到的是不遠處熙熙攘攘的螺蛳灣和絡繹的人流,而這裏的阗靜是人們早已不熟悉的一種生活滋味。但多年前,從這裏飄出的不絕如縷的茶香,曾經溫暖了那時的生活和回憶,成爲艱苦歲月中一抹難得的暖色。這裏,就是改制前的昆明茶廠所在地。熟悉云南普洱 茶曆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國營工商業時代雲南生産普洱 茶的有四家主要工廠:昆明茶廠、勐海茶廠、下关茶廠和普洱 縣普洱 茶廠,他们的背后,是一段不容忘记的现代普洱 茶史。撇開上世紀70年代以前不談,讓我們把目光投向1973年,因爲,這一年,是普洱 茶史必須翻開的一頁。
1970年到1975年是中國第四個國民經濟五年發展計劃的執行期,“四五計劃”的主要經濟指標是:工農業總産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2.5%,五年合計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1300億元,1975年糧食産量達到6000-6500億斤,棉花6500-7000萬擔,鋼3500-4000萬噸,原煤4-4.3億噸,發電量2000-2200億度,鐵路貨運量9-10億噸。1973年7月國家計委擬訂了《第四個五年計劃綱要(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對主要經濟指標進行了調整,不少指標有所壓縮。
1972、1973兩年國民經濟形勢有所好轉,1973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完成和突破了計劃,並且是“一五”計劃以來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也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土産畜産進出口公司雲南省分公司根據廣東和香港市場的需求,開始試制普洱 茶熟茶。而試制的任務曆史性地交到了以吳啓英、鄒炳良爲主的昆明茶廠、勐海茶廠技术人员手中。
“7581”熟磚,開創性的事業吳啓英,安徽廬江人,1963年畢業于安徽農學院茶葉系,同年響應支援祖國邊疆的號召來到雲南,在昆明茶廠工作。19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