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普洱茶”原産地正本清源——讀《普洱茶記》有感
“商業繁盛,馬幫絡繹不絕”就是對那一時期易武的寫照.而易武也因爲擁有最爲豐富的普洱 茶曆史文化遺存,成爲雲南最爲著名的古鎮之一。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在易武最爲繁華的年代,一隊隊的馬幫沿著青石鋪就的古道踏著夕陽而來,帶來了遙遠他鄉的布匹、鐵器和傳說,而在清展的雞鳴聲中,運走了他鄉翹首以盼的普洱 茶和發財的夢想。那些從易武古鎮延伸出去的一條條古道,很多年了,仿佛還在傳來大隊馬幫踏道而來踏道而去的聲音。在易武所存留下來的永安橋“碑記“上,透過歲月的滄桑,我們還能感受到易武昔日的輝煌。
“雲南迄南之利,首在茶。而茶之産易武較多。”橋碑上的記載,以及散落在易武茶山的浮雕、石碑、匾牌、古茶莊遺址,訴說看的是一個茶葉王國繁盛的篇章。的確,那個時候的易武茶區,山山有茶園,由于茶業的發展,易武茶山從六大茶山中脫穎而出,聲名遠播。那些渴望一朝致富的夢想家和淘金人從全國各地趕來,雲集到這裏,導致易武的常住人口多達十萬余人。
石頭、蹄印,在曆史的塵埃之中,漸漸湮沒。只有深入探尋久遠的曆史,才能讀懂這無盡的古道。明、清時期手工業制茶商雲集佛海(今勐海),成爲盛極一時的普洱 茶交易中心,佛海23個茶莊年産緊茶出口量達4萬擔,富于遠見卓識的茶商們開辟了一條從打洛經泰國到印度、西藏的茶馬古道。山路縱橫蜿蜒,水路千廻百轉,演繹了多少愛恨交織的傳奇故事。韌性的力量已經把曾經堅實的腳印刻在了石板路上,诠釋出苦盡甘來的本真。他們從密林古道中走來,從曆史久遠處走來,在亘古不絕的路上,將勐海普洱 茶的芳香撒遍世界各地。
據《勐海縣志》記載:清朝末年,佛海已經成爲雲南普洱 茶生産加工的重點縣。生産的普洱 茶深受藏族兄弟的喜愛,1930年,西藏茶商組織大批馬幫到佛海購茶直銷西藏。1940年,佛海縣生産的普洱 茶運銷到思茅、普洱 ,西藏,出口到印度、英國、馬來西亞等國家。1939年,白夢愚在南糯山建立了第一個以機器加工爲主的現代化茶廠思普茶廠;1940年,範和鈞建立了規模最大的佛海茶廠,從此,普洱 茶加工生産邁向了現代化的征程。
抗日戰爭的硝煙摧毀了普洱 茶曾經的輝煌,這是一個沈重的記憶。據《十二版納志》、《勐海縣志》、《勐海文史資料》等史書記載:1942年9月起,日泰聯軍5000多人進犯勐海打洛。打丙江坡頭及勐麻沿線戰鬥激烈,敵人組織多次飛機轟炸。日機連續不斷轟炸佛海、南峤等地,轟炸造成村民人口傷亡、財産損失慘重。戰爭期間,佛海縣所有茶業企業因戰爭被迫停産倒閉,造成巨大的直接與間接損失。茶業企業捐款、捐糧,積極支持地方政府成立的抗日救國分會——“旦娜”抗敵後援會的抗日行動,出動民工搶修道路、機場,運送彈藥,組織抗日遊擊隊和遠征軍,共同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抗戰愛國曆史篇章。
1951年,佛海茶廠被人民政府接管,恢複重建。經過近70年的風風雨雨,從計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