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敬昌號故事(二)
馬澤如先生1981年回憶:“江城一帶産茶,但以易武所産較好,這一帶的茶制好後,存放幾年味道更濃更香,甚至有存放到十年以上的。出口行銷香港、越南的,大多是這種陳茶。因爲一方面經泡,泡過數開仍然有色有香;另一方面又極易解渴,且有散熱作用;所以香港一般工人和中産階級很喜歡喝這種茶。
(當時七子餅茶)較好的牌子有宋元、宋聘、乾利貞等,稍次一點的有同慶、同興等。宋元、宋聘茶在香港每筒可賣港幣五十元,稍次的四十元,江城茶每筒只賣二十五至三十元。敬昌號的茶葉初運到香港時,因是新牌子,每筒只值十七八元。後來經過改良加工提高質量,每筒已能提高售價至二十五元,甚至三十元。
我們一方面在江城收購陳茶,一方面增加揉制産量,從每年二三百擔逐漸增至一千擔左右。同時加強外運,分三條路線運輸香港:一路由馬幫馱到昆明裝滇越火車到(越南)海防再海運到香港;第二路從江城雇牛馱到老撾壩溜江下小木船進越南轉口運香港;第三路從江城雇黃牛幫或馬幫馱到老撾或景棟(在緬甸)轉運泰國曼谷,再轉運香港。”
敬昌號普洱 茶最輝煌的時期是抗戰前期和勝利後。1940-1941年,滇越鐵路運輸吃緊,各號積壓大量茶葉,銀根吃緊。母公司原信昌利用自己資金充裕的優勢大量收購普洱 茶,他們首先將自己的茶通過泰國搶運香港。日本人進入泰國、緬甸後,他們將收購的一兩千擔七子圓茶屯積下來,在抗戰勝利後快速搶運,多年未見普洱 茶的港人對這批茶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高價收購,令原信昌獲利不少。
時過境遷,我們無法確定當時到底有哪些茶莊、茶號的普洱 茶被敬昌號運到香港,但有一點比較明確,那就是當年的老茶都是號字級茶,留存到今天,都已身價萬倍,成了頂級的奢侈品了!一般工人和中産階級已經不敢問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