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金三角尋茶記(六)
尋找大樹茶
來泰北,我的主要目標還是邊境普洱茶以及他的生産環境,因此,親眼看到泰北大樹茶,看到邊境普洱的加工設備就顯得異常重要。來之前的資料准備和幾天的訪談,大家都把目標指向一個叫茶房村的地方,據說那裏的大山裏有很多大茶樹。
28號,我們驅車前往距離美斯樂40多公裏的茶房村,張開誠先生讓他的司機和一位熟悉茶房村情況的向導陪同我們前往。行前,張先生告訴我們,邊境茶的代表鴻泰昌有三個原料基地,其中一個就在茶房村。
路途中有三四處毒品檢查站,但同樣看不到罂粟花、罂粟苗。車進茶房村,中文的路牌和華文中學的建築非常醒目。村裏還有一座頗有規模的清真寺。幾戶人家的屋檐下,當地少數民族工人正在撿茶。向導的親戚爲我們泡了茶,一種烤過的大樹茶,我們邊喝邊聊。他們介紹,茶房的茶已經很有些年頭,野茶(大茶樹)很多,他們幾十年前來到茶房村,一直都以這些茶爲生。村裏有幾個茶廠,既做野茶也做高級茶(台灣茶)。
隨後,我們一起去看茶地。從我們之前得到的信息,我們以爲大茶樹會在車輛難行的大山裏,哪知,剛出了村口的不遠,我們就看到不是一兩棵,而是成片的大茶樹茶林。這裏的茶樹稀疏,两三米一棵,樹高均在两米以上。看樹干的粗细,应该有百岁左右。樹叶开张很大,成熟叶长度在15公分以上。从叶形和花蕊看,整片茶林品種很純,花蕊有三個柱頭,很明顯,這些茶都是大葉種茶,是人工栽培的野放茶。茶林就在離村寨不遠的公路邊,與這片茶地相对的公路另一边,也是大樹茶林地。
回到村裏,我們在龍陵人潘永昌開設的仙山茶行買了一點幹茶褐紅的野茶,當時我們以爲是按照雲南工藝生産的熟茶,回到昆明一泡,並不是渥堆茶,而是泰國傳統工藝制作的半紅青茶。
離開茶房村,我們來到三四公裏外的老李客棧。老李客棧的老板是李開明,我們到的時候他回中國去了,他的義子朱紹臻接待了我們。客棧四周長滿了野茶,有些野茶的樹干上还斜搭着一根圆木杆,一头放在地面,一头搭在大茶樹的分岔处,形成简易的梯子,以方便上樹采茶。離開客棧幾百米,則是他的明利茶廠。茶廠正在擴修,廠房裏還堆著一些用野茶加工的青茶。
茶厂门前的路边上,有一棵长满寄生植物的野放大樹茶,我們測量了一下,胸徑有100cm。
看著滿山散布的野放大茶樹,我突然理解了清代茶人所說:“查茶山自庚子辛醜中外交涉劃界,割去數山,生理只有一半”意思。也就是說,在法國人占領越南、老撾之前,邊境一帶所産之茶仍是被雲南人當做普洱茶經營的,猛烏、烏德被割讓給法屬老撾後,英國人、法國人在邊境一帶加強控制,這一帶的生意也就不好做了。其實,邊境內外,山水相連,氣候、土壤、人民相似,茶樹没有理由按照人为划定的国境线生长,种子是会随着风、随着水四处扩散的,更何况,这里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