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神州大地的茶葉曆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爲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爲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爲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爲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佛教又促進了茶竈的發展,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所謂"茶禅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爲普及民間的大衆飲料。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于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爲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804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我國茶聖--陸羽,字鴻漸。相傳他是一個棄嬰,被和尚撿回在寺廟中長大,他聰穎好學,惟不願學佛。他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茶的起源、采制熟飲、茶具和茶史,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茶業和茶文化的發展。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曆史。
863年(唐懿宗鹹通四年)樊綽《蠻書》記載:“茶生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銀生是其時南诏國的一節度府名,治所在今雲南景東縣,轄今思茅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及臨滄地區的南部,是有關我國雲南少數民族飲茶、業茶的最早記載。
傳說遠古濮人的後裔叭岩冷率領部落族人行遊至瀾滄江雲霧缭繞、古木參天的芒景山,在浩瀚的森林裏發現了野生大茶樹,並將大茶樹上的茶果和枝葉紮成一個結,作爲標記,而後在做了記號的野茶樹四周刨松土,灑上火灰,讓茶仔落地後自然生長,再把長成的茶苗移植到部落居住地的四周,並擴散到整個傣王統治區域內,爲雲南萬畝古茶林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440年(明英宗正統五年)朱權撰的《茶譜》,全書約二千字,序之後列品茶、收茶、點茶、熏香茶法、茶爐、茶竈、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湯法、品水等十六則。該書爲明代第一本茶書,社會上其時雖普遍飲用芽茶和葉茶,但其茶具等還多半襲用唐宋時代烹點末茶的茶具內容,不過書中也有不少是朱權獨到的創見,尤其是其序中提出的飲茶宜清、雅、寂、敬的見解,對我國後來品茶乃至日本茶道的發展,都有顯著的影響。
1455年(明代宗景泰六年)《雲南圖經志書·土産》載,大理府感通茶,“産于感通寺,其味勝于他處所産者”。灣甸州“其孟通山所産細茶,名灣甸茶,谷雨前采者爲佳”。此爲景泰時雲南土産中有名的兩種茶葉。
1559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意大利威尼斯著名作家賴麥錫(GiambatlistaRamusio,1485~1557年)編著《中國茶》和《航海與旅行記》二書,內有介紹中國茶的內容,這是歐洲文獻上最早記述中國茶葉的見聞。在《航海與旅行記》第二卷序文中稱,據波斯人哈奇·馬波麥得(HajjiMabommed)述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