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和茶馬古道之释然
古“六大茶山”三國前就有茶樹種植,三國後茶就作爲商品對外地貿易,晉時逐漸發展,唐宋時已形成茶葉商品基地。典籍中西雙版納産茶的記載,始見于唐代,樊綽《雲南志》(卷7)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所謂“銀生城”即南诏所設“(開南)銀生節度”區域,在今景東、景谷以南之地,爲唐時南诏六節度使之一的駐地,轄今西雙版納及思茅地區。“諸山”指的就是今西雙版納境內的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慢撒“六大茶山”。
普洱 茶成爲一個名詞,始見于明代謝肇淛《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普茶”,即普洱 茶,那時已有加工揉制的緊茶了。茶葉主産于六大茶山,之所以命名爲普洱 茶,蓋因當時普洱 爲茶葉貿易的集中地,茶葉市場在普洱 ,由此运出,所以称爲普洱 茶。
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 茶入貢清朝宮廷,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周八百裏,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清中葉,茶山鼎盛,産品遠銷四川、西藏、港、澳及印度、南洋各地,普洱 茶從此名揚中外。因普洱 茶貿易需要,形成了源起于六大茶山的茶馬古道。所謂茶馬古道,就是普洱 茶的外銷路線,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茶馬北道
茶馬北道指的是思茅至昆明经昭通到四川泸洲、叙府、成都、重庆达北京。这条道最初是以运送皇家的贡茶爲主,但在“普洱 茶名重京师”之后,它成爲六大茶山茶葉流向中原市場的主要通道。
(二)茶馬西道
茶馬西道起始于六大茶山,經思茅、普洱 、景谷、景東、南澗、彌渡等十三個驿站進入下關,再分兩路,一路經保山入緬甸、到印度再到歐洲,這是東方土地上最早與外界溝通的南絲綢之路;另一條向西北而行,經大理、麗江、中甸(今香格裏拉縣)、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
(三)茶馬南道
茶馬南道分爲三线:即东出老、越,南出缅、泰,西出缅、印。东线由勐腊的易武茶山起始,由馬幫運至老撾的豐沙裏,再到河內,上火車至海防裝船,遠銷南洋;南線由勐海至邊境口岸打洛再到緬甸、泰國;西線由勐海至打洛經緬甸到印度、西藏。
茶馬古道促進了國內外經貿發展,對繁榮邊疆經濟,加強民族團結,推動雲南邊疆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
爲便于马帮运输,茶葉制成了團、磚、餅等形狀之緊壓茶。在加工、運輸儲藏過程中,茶葉産生後發酵,而形成了普洱 茶獨特的陳香味。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人工發酵工藝的普洱 茶,港、台地區及日、韓等國掀起普洱 茶熱,國內需求也日益增長,陳年普洱 茶和古普洱 茶餅備受爭寵。
千百年來,普洱 茶聲譽長盛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其産自高山雲霧之中,遠離汙染,品質純真,滋味醇厚,耐沖泡,且有藥用和保健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