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茶産地地域特色
“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是雲南的地域特色。2008年,雲南茶葉種植面積達489萬畝,居全國第一,産量17萬噸,居全國第二,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2009年,雲南茶葉種植面積328萬畝,居全國第一;産量18萬噸,居全國第二。
我國地域遼闊,文化曆史悠久,民族衆多,每個地區都有其特色産品和特色文化。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的需求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和高度。而需求呈現的多樣化,又促使人們對過去塵封的地域文化進行深入的探索,從深層次追溯和挖掘曆史,尋找不同地域的文化寶藏。在山川秀美的雲南的不同地區,繁衍生息著雲南不同的民族。他們從古至今世代相傳,與大自然賦予的生存條件相依爲命,子子孫孫,延續下去,將百年、千年的古茶樹保留至今。
據成書于明嘉靖四年的《滇海虞衡志》記載:“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爲産而資利賴者也。出普洱 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裏,人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這是史料對六大茶山及對普洱 茶采撷和運輸盛況的記載。唐人樊綽所著《蠻書志》寫道:“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銀生城界諸山即包括今版納、思茅(普洱 市)地區。在行政區劃上,西雙版納長期隸屬“思茅”或“普洱 府”,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單獨設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元朝大理國滅亡後,西雙版納進入土司統治時期。元、明兩代,中央王朝冊封了“車裏宣慰司”,刀氏爲世襲土司,共傳41代,成了元代後解放前的最高世襲領主和統治者。從曆史沿革和西雙版納十二大茶山(瀾滄江東西兩岸的江內江外茶山)土著民族種植茶及世居民族遷徙和茶文化演變發展史實,已確定:普洱 茶實則普洱 府所轄之西雙版納,普洱 並非茶主産區,乃思茅沿邊十二版納所産之茶,蓋以行政區域之名而得名。今西雙版納和思茅(普洱 府)是國際茶界公認的世界茶樹原産地的中心地帶和普洱 茶的發祥地,茶馬古道的源頭,種茶、制茶、茶貿易的曆史悠久,名重天下。在瀾滄江東岸,以易武(曼撒)爲中心的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等六大傳統的古茶山和位于瀾滄江西岸的(亦稱江外)以佛海(今勐海)爲中心的南糯、勐宋、布朗山、巴達和景邁等六大古茶山與江內六大古茶山同爲西雙版納十二大古茶山,共同成爲自古至今各個曆史時期的普洱 茶主産區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
到明代,六大茶山等地茶葉的生産和貿易有了重大發展,先進的制作工藝傳到了六大茶山,經變革、實踐,形成了以雲南大葉種茶曬青爲原料的各種緊壓茶(即今七子餅茶)。到了清代,茶葉生産和茶文化進一步發展,“客來敬茶”成爲當時社會禮儀,加之普洱 茶外形美觀,湯色豔麗,味道醇美,深受達官貴人和民間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