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茶産地地域民族风情
雲南彜族占彜族人口的3/5以上,居住在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橫斷山脈峽谷區,以大部分散小聚居爲主,也與其他民族交錯而居。他們居住的地方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植物茂盛,茶林衆多,世代與茶相伴,養成了飲茶的習俗。彜族曆史悠久,其族源說者不一,有雲南土著說,東來說、西來說、南來說、北來說等等。不過根據彜文經典記載和彜族口頭傳說多說彜族的祖先原在北方。據許多語言學家考據,其語言接近彜語支(特別是其中的納西語),這說明在距今2000年左右,彜族的先民仍有相當多的人在今川西阿貝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帶生息著。根據上世紀五十年代晉甯石寨山發現的滇王墓出土文物得知,遠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雲南昆明一帶就有彜族的先民活動。彜族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經曆了由“母系制”過渡到“父系制”,他們在生産、生活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茶文化。
白族絕大部分居住在雲南,位于雲貴高原的西北角,大部分屬于西南峽谷區,爲橫斷山脈的南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300~2260米左右,氣候溫和,物産豐富,曆史悠久。白族聚居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報告,遠在3000多年前,大理洱海地區的古老居民已知道磨制石斧、石刀和骨角器爲生産工具。從最早的文獻記載看,約公元二世紀時,大理一帶居住著許多分散的氏族部落,統稱爲“昆明”人,過著以漁獵爲主的生活。他們分布較廣,《史記·西南夷列傳》說:“自桐師(今保山)以東,北至楪榆(今大理),名爲焦、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居長,地方可數千裏。”由此看來,作爲白族先民的昆明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部、中部地區。此外,在滇東北地區及四川西南部、貴州西部也有昆明族居住。他們與中原和鄰近地區的漢族有著較爲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系,許多先進的鐵質工具和其他手工業品不斷地從四川等地傳入,大大促進了洱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多次派軍隊征伐,最後降服了雲南,即在這一帶焦、昆明族地區設置益州郡。從此,西南邊疆雲南正式納入我們偉大祖國的版圖。三國蜀漢建興三年(公元二二五年),諸葛亮率兵南征,將益州郡改爲雲南郡,在政治上、經濟上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促進了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白族是一個曆史悠久、文化比較發達的少數民族。
雲南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茶俗和茶文化,他們在千百年普洱 茶栽種、加工、儲存和藥用、食用及飲用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藝,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茶文化,並將這種文化積澱爲一種民族精神。
雲南民族衆多,曆史悠遠,文化底蘊豐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豐富的文化寶庫,這裏就不一一列舉和闡述。在雲南世居的一些民族,如壯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基諾族、阿昌族等民族中,他們都有著自己豐富的茶文化。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