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的曆史|白茶起源
,郡治倶有,佳者福鼎白琳、福安松羅,以甯德支提爲最。”清吳振臣在《閩遊偶記》中說:“太姥山亦産,名綠雲芽者最佳”。而《廣興記》中說道:“福甯州太姥山出茶,名綠雪芽”。
《中国名茶志》記載:“清代福建省茶葉全面發展時期,八閩各府均産茶,福甯府茶區有太姥綠雪芽,福鼎白琳等等”。福建著名文人周亮工在《閩小記》中關于白茶曆史記載:“太姥山古有綠雪芽,今呼白毫,色香具絕,而尤以鴻雪洞爲最,産者性涼,功同犀角,爲麻疹聖藥”。
据专家考证,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同样的描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白茶功效具有抗氧化、延緩衰老、抑菌消炎等顯著的白茶的功效與作用,是人類康體養顔之珍品。如今現代科學利用白茶提取物、超微粉或白茶水,添加到許許多多的食品、白茶護膚品、食品添加劑中,形成形形色色的産品。今天這棵位于太姥山“一片瓦”景區的白茶始祖“綠雪芽”已被福建省綠化委員會、福建省林業廳列入古樹名木保護名單。
《中国名茶志》又載白茶的曆史:白茶曆史問世于北宋大觀初年,福鼎大白茶良種可上溯至北宋鹹平年間,明代福鼎白茶就已經是名茶。
《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學家張天福教授在《福建白茶的調查》中也清楚地寫道:“清嘉慶初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體)的壯芽爲原料,創制白毫銀針,約在1857年,福鼎發現大白茶茶樹品種後,以大白茶爲原料制白毫銀針。制造白茶的曆史先由福鼎開始,以後傳到水吉(建陽縣水吉),再傳到政和。”
1957年福建茶樹良種普查時,發現太姥山區有野生古茶樹群落的存在,而且著名的“綠雪芽”恰生長在傳說中太姥娘娘修煉的道場鴻雪洞附近。
福鼎白茶的原料“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就是從太姥山中移植出去的,被福建省綠化委列入“古樹名木”保護目錄,“綠雪芽”是真正意義的見證了生産白茶曆史的“活化石”。太姥山區民衆自古就懂得將茶葉曬幹收藏,用于治療麻疹、發燒、水土不服等疾病。陳橼教授認爲這種保存茶葉方式“如現時制白茶,可以說是制白茶曆史起源時期”。湖南農業大學楊文輝教授也認爲“與現今的白茶制法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屬于白茶制法的範疇”。
四、近代白茶的曆史
福鼎白茶的曆史表明,福鼎自采用福鼎大白茶創制白毫銀針後,1891年開始外銷。1912年~1916年爲極盛時期,1917年-1921年受歐戰的影響,銷路阻滯,一落千丈,至1934年起白茶産銷才開始逐漸好轉。解放戰爭時期,福鼎白茶只有少量的加工。1962年,由于對外貿易的需要,福鼎開始加工白茶。1963年,福鼎通過科學研究,用加溫萎凋的方式生産白茶取得成功。現在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