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之王”大紅袍|岩茶種類
大紅袍 生于武夷峭崖懸壁之間,依武夷丹山碧水之貌,顯天地神妙造化之功,展茗林別一格之容。其傳奇深遠,韻味深厚,寄喻更深長。其茶量少而難求,故而彌足珍貴;其茶味純而近禅,故而見性知靈。有道是,品茶即悟道,近此茶者更近禅性。可謂以有形之茶入無我之境,清靜一體。
大紅袍 系武夷岩茶之王,在武夷山上栽培已有350多年的曆史,是烏龍茶中的極品,堪稱國寶。1998年以來的曆次拍賣會上,20克大紅袍 拍出15.68萬元至20.8萬元人民幣不等的天價,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以一億元承保6株母樹大紅袍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世界遗产公约》,母树大紅袍 作为 “主要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与景观”之一,成为武夷山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九龙窠“大紅袍 ”摩崖石刻也已被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對象。
相传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出所藏大紅袍 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
考中状元之后,丁显找到和尚致谢,并用锡罐装取大紅袍 茶帶回京城。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後得病,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于皇後,皇後泡茶飲後身體日漸康複,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專人看管,采制的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武夷岩茶大紅袍 就成爲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大紅袍 的盛名也被世人傳開。
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披大紅袍 來到貢茶樹旁,解袍挂在貢茶樹上,大紅袍 茶由此叫響。
大紅袍 是烏龍茶中的极品,品饮 “大紅袍 ”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禅茶韵味。品饮时尤须注重:活 、甘、清、香的特点。优质大紅袍 茶應具備無明顯苦澀、有質感、潤滑、回甘顯、回味足的特點。
大紅袍 色澤高貴,色調豐富,有三節色、蛤蟆背和三紅七青等色。
三节色:专指干茶特點。具體的是幹茶的頭部呈烏褐色,尾部呈淺紅色等三種色彩,三節色可謂武夷岩茶的典型特征。
蛤蟆背:是体现茶葉傳統焙火火攻的特征之一。一般有蛤蟆背的岩茶,是傳統型的岩茶,在經過較長時間的焙火後,局部受熱膨脹,在茶葉表面鼓起了小泡點,幹茶較難發現。
三红七青:是指茶的發酵度。在觀察岩茶的叶底时,可以发现叶片周边是红色的,中间是青色的,三分红边七分青叶,亦称 “绿叶红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