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普洱茶文化的曆史發展
形茶”,經昆明、昭通運到四川敘府(今宜賓)、沱江一帶銷售。茶商大作廣告“沱江水,下關茶,香高味醇品質佳”。于是該茶暢銷無余,並被譽名沱茶,隨後又以産地稱爲下關沱茶、雲南沱茶。團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雛形,景谷成爲雲南沱茶的原産地。“景關茶”又叫“谷莊茶”,系用景谷曬青茶作原料,在下關加工,故稱“景關茶”,質量甚佳。
民国时期,景谷县内有私人加工作坊15家,加工团茶(分四兩裝、五兩裝)、小餅茶(二兩裝)、大餅茶(八兩茶)、方茶、茶膏等。方茶模制有福、祿、壽、禧字樣和無字兩種,有字的爲禮品茶、無字的爲普通茶。團茶5個爲筒,方茶四塊一包,小餅茶10個一筒,大餅茶7個爲筒,故稱“七個餅茶”。大包裝,以竹籃內襯筍葉,分層裝實,封口成件,分類入倉待運。
民國26年(1937),僅景谷街年成交茶葉1.1萬多老擔,成交額22萬銀元。民國36年(1947),景谷街年購銷0.8萬擔,春尖茶每擔購價200銀元,一擔茶換米最高930斤,最低500斤,爲茶價最好時期。交易的茶商有行商和坐商兩種,行商有來自四川、昆明、維西、宣威、騰沖、下關、新平、普洱等地的商人,多爲季節性經營,坐商有當地資本較大的富戶。
民国时期,景谷晒青毛茶經下關加工的“景關茶”。散銷至省內外藏區,部份私營作坊加工團茶、餅茶、方茶,運銷省內外。昔日景谷茶葉的經貿,在整個普洱茶市場中占有重要的份額。
4、新中國成立後,商業部確定景谷爲邊銷茶産區,1959年景谷縣茶廠在縣城建成,1950年初投産,主要加工邊銷緊壓茶,當時有廠房面積1200平方米,備有分篩、風選、土烘房、蒸茶、壓茶等加工機械10多台,職工7C多人,爲國營企業。
1960年初投产,以县内原料加工心脏形宝焰牌紧压茶,六、七十年代,景谷茶廠生産的“寶焰牌”緊茶,我看見內飛票爲下關茶廠,實際是在景谷茶廠生産的,我親眼所見,專銷西藏。當時,我不理解這是什麽意思,便問了我的老朋友——茶廠的李希白師傅,他對我說,“藏人認這個寶焰牌子”,他爲我解開了這個謎案。李希白師傅之子李文慶先生,現在還保存有景谷縣茶廠生産的心髒形緊茶。
5、1980年隨市場的變化,加工經營範圍擴大爲邊銷、外銷、內銷3大類,1981年茶廠原屬縣茶葉公司,實行加工經營獨立核算。1986年深化改革,與茶葉公司合並經營核算,成爲收購、加工、經營的中型企業。
6、1987年調整關系,歸縣計經委領導,實行承包經營,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茶廠有建築面積1.12萬平方,其中生産用地5524平方米,職工109人。加工機械有3S台。年可加工茶750噸,實際加工量1988年這511.3噸。
7、1990年完成加工量392噸。加工經營産品有:出口普洱茶、邊銷緊壓茶、內銷花茶、配茶、普洱大葉青、春尖、春蕊等17個花色品種,産品銷往港澳地區及省內外市場。1990年8月在縣城北郊石板村建年加工成品1750噸的精制茶廠,1992年投産,生産15年後的2007年,景谷縣茶廠拍賣給雲南茶馬司茶葉有限公司經營。
在景谷茶葉的曆史底蘊和文化底蘊是深厚的,開發好茶葉始祖(景谷寬葉木蘭化石)之源,可以擴大在國內外的地位和知名度,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信景谷的茶文化發展會越來越好,因爲它的茶文化曆史好久遠,如果大家再品普洱之余想一想它的曆史,再加上如果在那種境界中體驗一下,真的味道會不只是茶香,而是茶裏面那個真正的味道。
景谷普洱茶文化的曆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