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幹黃芽的“黄”何时能广为人识?|黃茶品牌
時令進入清明、谷雨之間,正是春茶大量上市的季節,記者走訪我縣多家茶場得知,作爲我縣茶葉市場著名品牌的“莫幹黃芽 ”,盡管暢銷省內外,但是真正經過特殊工藝“焖黃”制成的“莫幹黃芽 ”黃茶,銷量並不多,基本是以銷定産,年銷售量不到全縣茶葉總産量的20%。事實上,唯有經過“焖黃”,方能産生大量的消化酶、防癌功能才更有效。
據了解,莫幹黃芽 起源于晉代佛教盛行時,僧侶上莫幹結庵種茶。民國後一度失傳。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茶葉泰鬥、原浙江農業大學茶葉系教授莊晚芳、張堂恒指導恢複了曆史名茶“莫幹黃芽 ”,並在橫嶺大山頂種下莫幹黃芽 的母樹。趙榮林、汪祥珍夫婦爲第一代傳人。全縣其它所有的莫幹黃芽 茶樹,皆是從這兩棵母樹上剪枝扡插繁殖而來。1982年,由省農業廳公布爲浙江省首批“省級名茶”,位于“西湖龍井”、余杭“徑山茶”後,居第三位。
由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所産的黃茶類“莫幹黃芽 ”鮮葉原料太細嫩,幹茶産量很少(畝産不到一斤),價格較高。加上消費者均喜飲綠茶,而黃茶幹茶色澤和湯色、葉底均偏黃,影響黃茶類“莫幹黃芽 ”的經濟效益和市場開發。從九十年代起,經省農業廳茶葉科研究,去掉“焖黃”工藝,鮮葉原料放大至一芽二葉;改爲綠茶類,“莫幹黃芽 ”名稱不改。
“與長興的紫筍茶、安吉的白葉茶相比,我們德清的莫幹黃芽 很有特色。”莫幹山镇常务副镇长沈神武说:但由于黄茶的湯色較黃,很多人都誤以爲黃茶是陳茶,市場需求量較低;同時,“焖黃”工藝複雜、耗時,價格也高不起來,導致很多茶場不願意制作“真正版”的莫幹黃芽 ,除非专门有客户的订单才加工制作。这个说法,也得到了莫幹山镇仙人坑茶場老板呂才寶、筏頭鄉瑤塢彩佳茶場場長陳彩佳的認可。
在橫嶺生態園茶葉制作坊,記者就“焖黃”工藝采訪了莫幹黃芽 第一代傳人汪祥珍。汪祥珍說:莫幹黃芽 的加工,摊青、杀青、揉捻、理条、幹燥等程序与绿茶相似,但在操作時間、溫濕度控制上有區別。莫幹黃芽 特有的一道“焖黃”工藝最爲關鍵,它可以使茶葉色澤綠潤微黃,香氣清新持久,滋味鮮爽濃醇,湯色黃綠清澈,葉底嫩黃成朵。汪祥珍指著用紗布包裹著的茶葉告訴記者:“焖制很講究,經過兩個小時的焖燒才能完成,要時常翻看,不能焖焦,也不能焖太黃。否則茶會變得苦澀,泡出來的茶湯是渾濁的。”已經繼承家業的趙雪峰站在一旁補充道:“炒茶可以用機器替代,可是‘焖黃’這一環節目前還只能人工制作。因爲機器焖不出特有的色香味。”
據我縣茶葉研究者蔡泉寶介紹,莫幹黃芽 的功效主要是制茶過程中進行渥堆焖黃的結果,發酵度爲10%~20%。在漚的過程中,會産生大量的消化酶,對脾胃最有好處,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懶動肥胖都可飲而化之。黃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維生素等豐富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