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黃茶的發展曆史|黃茶文化、黃茶曆史
少,出于降低成本,開拓市場的需要,兩淮開始出現散茶。霍山黃芽開始向散茶演變。
高峰期:
明朝,黃茶的悶黃技術正式出現。因爲明朝的炒青技術出現,安徽休甯的松蘿茶制法作爲炒青的源頭,首先就影響到了霍山地區的霍山黃芽,但霍山黃芽炒青法下香雖高,口感也好,但韻味保存不夠長久,但采用了悶黃技術後,該茶的韻味更厚更易保存。品質更爲突出,將霍山黃芽香高味甜的特色充分的挖掘出來,同時也解決炒青茶香味易失散,陳化較快口感較苦澀的缺點。
此时蒙顶茶也遭受運輸上貢茶變質之苦,後來發現黃變的蒙頂茶也可以優秀,口味變的更甘和,韻味依然出色。慢慢摸索發展出了一種炒黃與悶黃互相結合的易保存的甘和的茶品,這就是蒙頂黃芽。
可以说霍山黃芽和蒙顶黃芽沿着两条不同的演化路径发展出了不同的闷黃技术,霍山黃芽为了突出自己低色素氨基酸含量高的特色,朝高甜度高茶香的方向演變,采用了三鍋或者兩鍋殺青,高火烘,濕悶,延長攤放時間,緩慢氧化發酵的技術,使霍山黃芽,口感接近綠茶,但內含物充分轉化。使得茶質保存了綠茶的營養物質,提高了甜度,但卻沒有重火重發酵之弊。
而蒙顶黃芽充分发挥了蒙顶茶芽緊致的芽頭優勢,也爲了保持遠途運輸的優勢,將蒙頂茶采用了三炒三悶的技術,使得蒙頂黃芽極易保存,韻味獨特,甘甜平和。明朝也是黃茶技術發展的高峰時期,此時的霍山地區也出現了新的黃茶品種---霍山黃大茶,黃大茶的出現是黃茶從貴族茶向平民茶演變的有力證據,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因爲制作程序極度繁複成本高昂,不適合平民飲用,而黃大茶采用較爲簡便的制作方式,可以大批量生産,滿足平民的需求。
霍山黃大茶采用粗老原料重發酵高火烘大批量制作降低成本的方法,形成了粗枝大葉高火香的特色,是一款真正平民可以飲用的黃茶。這就形成了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作爲貢茶高端茶,霍山黃大茶作爲平民茶的黃茶格局。
蒙顶黃茶主要從西川向中原進貢,主要供應皇室,霍山黃芽不光供應皇室,同時也經山陝商人傳播,經銷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霍山黃大茶,具有解膩助消化的功效,古代廣爲散布我國北方地區,包括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河南等地。是我國古代岩茶等重口味高火茶風行前的爲數不多的高火茶。
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 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 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 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顾彼山中 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 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綠枝紫笋,辄就黃萎, 仅供下食,奚堪品斗。"
这段记述与现时黃大茶大致相似。焦 味和闷黃,正是黃大茶的品質特征和制法特點。可見黃大茶 至少有四百多年曆史了。據《霍山縣志》載:霍山"茶叶远 销苏州、京都、山西、山东、张家口和东北一带。"这与现今 黃大茶銷區亦差不多。許次纾《茶疏》里记载的黃大茶片段成爲現代茶友評價黃茶的主要依據,很多茶友認識黃茶都是從這個片段裏來了解黃茶,因爲黃茶的資料和典籍極少記錄,現代資料也極少公開,所以絕大部分茶友都认为所有的黃茶都是辄就黃萎, 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觉得黃茶就是萎黃,不上檔次。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的讀書法造成的誤解。
颠峰期:
清朝是我國黃茶的颠峰时期,原来的黃茶制作技术得以广为传播,很多地方的独自发展的黃茶技術也開始成熟,也有很多地方自己獨創了黃茶,風格獨特,韻味不同與綠茶,但外形色澤上茶農和老百姓並不把它們和綠茶明確區分,只有霍山黃芽,蒙頂黃芽和霍山黃大茶三種帶有“黃”字,多少有人知道一點,其他黃茶其實很多都當綠茶飲用,並不與綠茶明確區分。清朝,很多黃茶紛紛出現,如:溫州黃湯,貴州海馬宮茶,广东大叶青,莫干黃芽。另外有成名较早的黃茶開始入貢,如:君山銀針,遠安鹿苑。
衰落期:
民国至现在,从民国近现代专业茶葉制造研究體系建立,很多茶人將黃茶作爲六大茶類一個類別區別出來,主要是依據的工藝是較綠茶多了一道悶黃工藝,外觀上主要概括爲兩黃:黃葉,黃湯。但並沒有在韻味上加以概括。
发酵工艺上定位为微发酵工艺。这一概括可以说是科学严谨的。但民国战乱频繁,加上为了用红茶綠茶出口掙外彙,很多黃茶竟然失傳了,至解放後,很多茶区綠改红,计划经济时代,又有很多黃茶因爲産量減少,技術也開始遺失。至70年代後,傳統黃茶除君山銀針和沩山白毛尖還有霍山黃大茶,别的黃茶基本停産或遺失。連大名鼎鼎的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都技術遺失的非常嚴重,50年代初,蒙山地區還以蒙頂黃芽爲主,後來都改爲甘露爲主。到現在能爐火純青的掌握蒙頂黃芽制作技術的師傅已經屈指可數了。
而霍山黃芽剩下的只有技术梗概,至72年才有人重新恢复,现在也是与蒙顶黃芽一个状态。而当年大师们制定的分类标准本来应该是帮助黃茶發展的利器,如今卻成爲黃茶發展的桎梏,當年的大師大部分都是見過極品黃茶傳統工藝的,知道黃茶发黃是可以微黃,金黃,嫩綠微黃,焦黃,有很大的黃变范围,甚至可以不黃,其区别的主要依据是微发酵的闷黃工序,外观上的黃叶黃汤只是参考标准,就如我们不能用半红半綠的标准把重火的岩茶排除出烏龍茶一樣,黃茶的核心標准是采用了微發酵的悶黃工藝,以這種工藝達到改善口感香型香高並改善保存條件,並不是說黃茶越黃越好。
只是在大部分的黃茶里概括出来黃叶黃汤的共性,不是说都是一个样的黃,更不是越黃越好,作为一个茶类,因为不同的原料,不同的产地,不同的加工技术,不同的火度,不同的发酵度,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原料,根本就不能是同一种的黃色,一个黃变程度。作为一个品类,衡量一款黃茶還是應該參照此種黃茶的本來面目去加工,去體現他的茶香甜度和韻味。
可是作爲六大茶類裏因爲程序繁複成本高昂造成遺失嚴重,所以,解放後至今,能夠見到黃茶本來面目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很多茶友和專業茶人都只能以大师们当初定制的标准为参考来衡量所有见过的黃茶,但標准是統一的,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就出現了不以茶的品質來衡量,而是以黃變程度來衡量黃茶,越黃越好,湯也是越黃越好,根本就抛棄了黃茶本來甘甜平和的本質特點,甚至還出現了以是否鮮爽作爲黃茶標准的茶人,標准混亂的一塌糊塗,黃茶一時變得真假莫辯。誰也說不清楚了。我再次特別聲明,黃茶可以有不同的黃变程度,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更不是萎黃的,可不是什么道听途说的便宜茶,工序比綠茶繁雜很多,怎麽可能便宜?
我國黃茶的發展曆史
黃茶文化、黃茶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