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園建設方案|茶園管理技术
達到相對一致,有些地方的緩坡地土壤結構差,沖刷嚴重,要加客土,使土層深厚,緩坡地開墾與平地一樣要進行初墾與複墾。
2、坡地茶園開墾
坡度在20~30度的陡坡地必须建立水平梯级茶園,這種梯級茶園,能起到攔截徑流,防止沖刷,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梯田按梯面傾斜形狀可分順坡向外傾,呈現水平狀和原坡面反向內傾三種。以後適宜栽培茶樹。修築梯壁的材料有草坡坎、泥坎和石坎幾種,可視情況選用,其中的石坎最牢固,土地利用率高,但花工較多,築梯方法有二種:
(1)表土保留法:
自下而上筑梯层,即从山坡最下一条等高线开始,采用里挖外填、里土筑壁,整理出第一级梯级,接着将上一层直面表土取下作为梯面用土,然后修筑第二层梯级,将第三层表土覆盖在第二层梯面上,依次逐层向上修筑,达到了“生土筑壁,表土盖面”的要求。
(2)表土混合法:
自上而下修筑梯级,这种方法比较省工,底土翻在上面,容易风化、熟化,但梯面肥力降低,影响茶樹苗期生育。
建议一般采用表土保留法修筑梯级茶園,並且要充分利用和保留原坡面的表土,使表土集中在梯面或種植溝上,梯坎內因取土作坎,土層較實而淺薄,必須進行深翻,有利于土壤改良和茶樹根系的生長,整理梯面時要求做成外高內低的倒坡形梯面。
(二)種植規格
茶園群體與個體的關系主要受茶樹種植密度影響,根據各地的研究結果和生産經驗,比較普遍的種植方式是單條栽和兩條栽兩種。
单条栽:行距为1.3m,丛距30cm,每丛种植3株,每亩用苗5000株左右。
双条栽:大行距为1.5m,小行距40cm,丛距30cm,每丛种植3株,每亩用苗7000株左右。
(三)茶籽直接建園
茶樹系異花受粉植物,采用種子繁殖不能保證母本的優良性狀。與無性系良種相比,采用種子繁殖的性狀不一,生長不整齊,不利于提高茶園的經濟效益。因此,應盡量避免采用種子繁殖的方法建新茶園。但是,茶籽價格比較便宜,運輸方便,使建園的投入比采用無性系良種大大減少。采用種子繁殖的茶樹抵禦外界不利條件的能力通常較強,因而在一些氣候,土壤條件比較差的地區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建立新茶園。
为了提高茶籽的發芽率,保證建園成功,應注意以下技術環節:
1、选用良种。选用地方良种紫阳群体种。
2、种籽要求:①发芽率不低于85%;②茶籽粒徑在12mm以上,過小的茶籽不宜作爲種子;③茶籽含水率在22~38%之間;④嫩籽、癟籽和蟲蛀的茶籽及其他夾雜物不超過1%。
3、把好播种关
①播种时期:播种的适宜时期为11月至次月3月,冬播(11月~12月中旬)比春播(2~3月)提早10~20天出土,一般不要延迟到4月以后播种,采用春播时应注意保管好茶籽,保存時要注意適當的含水率,防止微生物汙染和鼠、蟲害,適宜的保存溫度爲5~7℃和60%~65%的相對濕度。
②浸种和催芽:浸种和催芽可达到早出土和提高出苗率的效果,浸种时间2~3天,每天换水一次,浸种时捞出浮在水面的变质、腐烂的种子。
③播种密度和深度:通常采用条式等距离穴播,每穴5~7粒左右,播种深度3~5cm。
④加强苗期管理,主要做好除草、抗旱、防冻,施肥和病虫防治等工作。
(四)无性系茶苗移栽
1、移栽时期。
秋末冬初移栽有利于茶苗的成活。這是由于此時地上部雖然已停止生長,而根系生長還在繼續,茶苗越冬後,根系在翌年春天可較早進入正常生長。但是在冬季幹旱或冰凍嚴重的高山地區,以選在春初進行較好,這時溫度低,雨水足,栽後澆水數量和次數都可以減少。
2、移栽技术。
茶苗移栽前,先要在園地內開好種植溝或種植穴,選擇無風的陰天起苗定植。茶苗應盡量減少傷根,茶苗定植前應用黃泥漿沾茶根來保持根系濕潤和新鮮。茶根在土中力求舒展,然後覆土踩緊,防止上緊下松,使泥土與茶根密切結合。移栽後若連續晴天,一般隔5~7天澆水一次,每次澆水要澆透,使根部土壤全部濕潤。
茶園經移栽後一般生長力弱,根系淺,抗旱力差,因此要做好護苗工作。及時采取措施抗旱,防凍。(主要參照幼齡茶園管理)
新茶園建設|茶園管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