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蓋碗茶|回族茶俗
蓋碗茶是回族日常飲用的一種茶。因爲飲茶時用的茶具叫“蓋碗”而得名,這種茶具是由茶碗、掌盤和蓋子等三件套組成的,通常爲釉下彩或粉彩的瓷制茶具,也有用銅、白銀、景泰藍或用玉制作的。
还因为饮茶時左手拿著掌盤,右手拿蓋,並用蓋順碗口由裏向外刮幾下,將浮在上面的茶葉或作料輕輕吹刮,這樣一則可撥去浮在茶湯表面的泡沫,二則使茶味與添加食物相融,邊飲茶邊嚼芝麻,所以又叫“刮碗茶”,也將飲茶稱作“刮碗子”。“掌盤”在漢族稱作“茶托”,相傳是唐代四川節度使崔甯之女所研制。
开始时为木托,后来为漆制,又演变为瓷制的。蓋碗茶盛行于清代京師,大家貴族,宮廷皇室,以及高雅之茶館,皆用蓋碗茶。蓋碗茶宜于保溫,故後來各地都流行。
雖說蓋碗茶在滿漢等民族中也有流行,可是回族的“蓋碗茶”卻不單單是用茶葉烹煎的,在茶碗裏除了炒青綠茶外,還放有冰糖、蘋果幹、葡萄幹、柿餅、桃幹、紅棗、桂圓幹、枸杞子、白菊花、芝麻等,有的還要加上等。一般是加入八種,故而也稱作“八寶茶”。
蓋碗茶要用沸水沖泡,加入沸水後,立即加蓋,大約悶泡五六分鍾後才能飲用。由于蓋碗茶裏的食品配料較多,各種配料的味道和營養在茶湯中浸出的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續水後喝起來的滋味是不完全一樣的。
往往第一遍是清香甘醇的茶味;第二遍因爲糖分的析出,帶有甜香爽口的味道;第三遍則因各種幹果味道漸漸析出,就顯得茶味下降。如果再注入開水,味道逐漸降低。一碗茶一般沖泡五六次之後,味道就淡多了。
這種蓋碗茶對于居住在高原沙漠、氣候幹旱寒冷的回族來說,可以避免因爲蔬菜缺乏、經常食用牛羊肉和奶制品而營養不全面的狀況,從茶叶中补充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同时还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
回族的蓋碗茶
回族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