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貢茶|中國茶史
到了宋代,飲茶風俗已相當普及,“茶會”、“茶宴”、“鬥茶”之風盛行。帝王嗜茶,也數宋代最甚,特別是宋徽宗趙佶(公元1101~1125年)更是愛茶頗深,親自撰寫《大觀茶論》。皇帝嗜茶,必有佞臣投其所好,以求幸進。因此,宋代貢茶在唐代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的發展。除保留宜興和長興的顧渚山貢茶院之外,在福建建安又設專門采制“建茶”的官焙,規模之大、動員役工之浩繁,遠遠超過顧渚。
宋代宋子安《東溪試茶錄》(1064年前後)記述:“舊記建安郡官焙(貢茶工场)三十有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为民间所苦…二至道(公元 995~997年)中,始分游坑、临江、汾常、西蒙洲、西小丰、大熟六倍隶属南创,又免五县茶民,專以建安一縣民力栽足之……。
建安即現今福建省建瓯縣,境內建溪兩岸、鳳凰山麓盛産茶葉,且天然品質好。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開始設立官焙,專門采制龍風餅茶,供朝廷享用。其中鳳凰山麓北苑的貢茶最爲出名。宋·熊蕃著《宣和北苑貢茶錄》(熊蕃,建陽人,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遣使就北苑送圃茶,到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北苑貢茶極盛,熊蕃親見當時情況,遂寫此書),記述了北苑貢茶的由來與發達沿革:
陸羽之《茶經》、裴汶之《茶述》,皆不評建安之茶。……昔日建安山川大抵閉塞,靈芽(茶)亦尚未顯名于世,至于唐末,猶依然如故也。此後,至北苑之茶出,始成爲最佳之茶。……聖朝(宋朝)開寶(太祖的年號)末年,南唐降伏,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特備龍鳳之模,派遣使臣,命在北苑制造團茶,使與民間茶有區別,龍鳳茶蓋于此時所開始也。
宋太宗至道初(公元995年),诏造石乳、的乳、白乳(均爲茶名)作貢茶。
至宋真宗鹹平(公元998~1003年)初,丁謂爲福建轉運使,監造貢茶,專門精工制作了40餅龍鳳團茶,進獻皇帝,獲得寵幸,升爲“參政”,封“晉國公”。此後,建州歲貢大龍鳳茶各二斤,八餅爲一斤。
至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蔡襄(君谟,公元1012~1067年)任福建轉運使時,又將丁謂創造的大龍團改制爲小龍團,更受朝廷賞識。蔡襄《北苑造茶》待自序中有雲:“是年,改而造上品龍茶,二十八片僅得一斤,無上精妙,以甚合帝意,乃每年奉獻焉。”當時的文學家歐陽修(1007~1072年)《歸田錄》記載,茶之品無有貴子龍鳳者,小龍團茶,凡二十餅重一斤,值黃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
丁謂和蔡襄如此創制龍鳳團茶精品,貢獻討好皇帝,也曾遭到世人的譏諷與鞭撻。宋詩人蘇東坡就有詩雲:“武夷溪(即建溪)邊粟粒芽,前丁(丁謂)後蔡(蔡襄)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宋神宗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依上意又創造了“密雲龍”,比小龍團